第139章 大明第一抽象孙元化 (第2/3页)
职责是“相度北山南海,设奇兵于高深之间”。
意思就是:
你小子别掺和具体事务了,就在旁边好好看、好好学,啥时候真弄明白了,再出来说话。
而负责修缮城防、布置火器的工作,孙承宗都交给了经验丰富的总兵李秉诚。
并且孙承宗还不放心,又特意调来了工部职方司主事沈棨和顺天府通判杜应芳。
让他们带着孙元化,一起负责火器的战备工作,意图让他能在实践中学习。
按理说,这两位都是能人,孙元化总该能学到点真本事了吧?
可孙元化“不负众望”,又在同僚面前露了个大脸。
天启三年,孙元化亲自负责督造的一批火炮终于完成,准备交付军队使用。
按照惯例,需要进行试射验收。
结果,在众目睽睽之下,连续试放了三门,就当场炸了三门。
巨大的爆炸声和飞溅的铁片,差点伤及围观的官员。
搞得大家都不知道,孙元化究竟造的是火炮还是炮仗。
光天化日之下,孙元化给全体同僚们拉了泡大的,自然是没脸在辽东再待下去了。
于是,他只能向孙承宗请辞。
孙承宗得知此事,还特意安慰孙元化:
“君非冒者,但大器晚成耳。”
然而,这段极不光彩的经历,在后来孙元化的个人传记《孙中丞》中,却被其后人巧妙地“修饰”了一番,变成了:
“天启三年阁部(孙承宗)受命专征,布置宁远,公谋议浸与不合,复求去。”
好一个颠倒黑白,硬生生把自己的责任,说成了与孙承宗“理念不合”,而后主动辞职。
这种说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扯淡。
你一个小小的兵部司务,哪来的资格跟蓟辽经略的帝师“理念不合”?
你配吗?
本以为孙元化的仕途,到此就该彻底画上句号了。
回家老老实实的翻译西洋书去,别再出来祸害国家,也算是功德一件了。
但命运似乎总是充满了荒诞和讽刺。
它又给了孙元化一次重返舞台的机会,然后.让他拉了一泡更大的。
为了改良火器,朝廷决定雇佣葡萄牙人
于是,精通西学、还会几句夷语的孙元化,又被想了起来。
就这样,孙元化被重新召回了兵部。
并且在天启四年,摇身一变,当上了兵部职方清吏司的主事。
从一个赋闲在家的举人,一跃成为了掌管全国兵马钱粮、地图关隘的正六品兵部要员!
宁远之战后,袁崇焕声名鹊起,孙承宗赋闲在家。
孙元化不知用了什么法子,又腆着脸凑到了袁崇焕身边,再次回到了宁远。
这一次,他终于如愿以偿,负责主持他心心念念的“铳台”和“火铳”的建造工作了!
这个“铳台”,自然就是孙元化从西洋书本上看来,并且向朝廷大力鼓吹的西式棱堡炮台。
可问题是,孙元化所谓的“学贯中西”,充其量也就是个二把刀的翻译。
他懂个屁的棱堡设计和火炮制造。
结果就是,他督造的所谓“西洋火铳”,一门造价竟然要千百金。
(此器用一以当千,其费亦一以当十.每一门尚费千百金)
而他督造的西洋炮台,更是连火力死角都修出来了。
后金兵攻过来的时候,发现城墙上有火力死角,结果直接就开始凿墙破城。
最后是通判金启倧释放万人敌,才止住了后金的攻势。
(城上铳炮迭发.然止小炮也,不能远及故门角两台之间,贼遂凿城。)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朝军事技术专家”、“西法火炮权威”孙元化的前半生。
然而,他前半生的“拉胯”,和他后半生的“丰功伟绩”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孙元化的后半生,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搞出了登州(吴桥)兵变。
不仅葬送了一支精锐火炮部队,而且还把红夷大炮的铸造技术和熟练工匠,都送给了后金。
崇祯四年七月,大凌河之战爆发,祖大寿被后金重重围困。
此时的孙元化,已经升任了登莱巡抚。
他手握重兵,负责从海上调兵,支援大凌河。
结果等到大凌河之战都打完了,城内弹尽粮绝,祖大寿无奈降清。
孙元化派出去的支援部队还没上岸,还在海里漂着呢。
其中的事情比较复杂,总之就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