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崇祯不像亡国之君 (第3/3页)
他那几个爷爷辈的强多了!怎么就……怎么就成了亡国之君了呢?!难道后面他突然变了性子?还是说……这其中有什么天大的冤屈或隐情,是天幕还没说出来的?!”
奉天殿内,弥漫着一种巨大的认知混乱。先前对崇祯的“定论”被眼前的事实挑战,一个巨大的问号悬在每个人心头:这个进退不乱的崇祯,和那个亡国的崇祯,真的是同一个人吗?
大明各地,关注天幕的士民们也同样陷入了激烈的讨论和深深的迷惑之中。
茶楼里, 有人拍案叫道:“奇哉怪也!这崇祯皇帝,看起来不像是亡国之君啊!这反应,比当年土木堡之变时的朝廷快多了!”
书院中, 齐德(未来的齐泰)独自坐在窗前,眉头紧锁,内心波涛汹涌:“陛下(指未来的建文帝)……若您将来面对如此危局,可能如这崇祯一般沉稳调度?不,或许更该问,朝中可还有孙承宗、袁崇焕这般能臣可用?而臣……届时又能为您做些什么?”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以及对自身能力的怀疑。
僻静的书斋内, 方孝孺放下手中的笔,望着天幕怔怔出神。“君非亡国之君乎?”他低声自语,语气中充满了自我怀疑与对历史复杂性的初步认知,“观其举措,虽危不乱,颇有英主之气象。为何……为何最终山河破碎?是臣皆亡国之臣?还是……圣学亦有不能挽回之时?” 他的道统理想主义世界观,受到了第一次轻微的冲击。
甚至在一处低矮的屋檐下,正在构思故事的施耐庵和罗贯中也被吸引了。
罗贯中捋着胡须,眼神发亮:“此情节,跌宕起伏,出乎意料!若写入话本,必是精彩篇章!明君之姿,亡国之运,其间矛盾,耐人寻味啊!”
施耐庵则沉思道:“或许,亡国非一人之罪,乃是气数已尽,纵有英主,亦难回天?” 文人的思绪总是更倾向于悲剧性的哲学思考。
所有人都意识到,他们之前对“亡国之君”的想象可能过于简单和标签化了。历史的真相,似乎远比“昏君误国”四个字要复杂和残酷得多。
朱元璋缓缓坐回龙椅,目光依旧死死盯着天幕,仿佛要将其看穿。他不再怒吼,而是用一种近乎呢喃的语气,对空发问:
“崇祯……你小子……到底是怎么把这一手还能打的牌,最终给打没了的?咱……真想看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