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天津模式!卓敬抵达上海! (第3/3页)
原样搬来,让李二牛这批精英工人带着上海本地招来的工人干,既能少走弯路,又能把经验直接传下去。
这些骨干就是“种子”,撒到上海的滩涂上,就能长出和天津一样的厂子、码头、作坊。
毕竟建工厂、搞调度的门道是通的,天津能成,上海有了这批人,就能少浪费三五年功夫,直接把江南的原料变成能出海的货物——这就是朱高炽的心思,不搞从零开始的摸索,直接把成熟的“模板”套过来,让上海站在天津的肩膀上往前跑。
“殿下,您要的人来了。”卓敬躬身行礼,目光扫过眼前的滩涂,又看了看朱高炽手里的图纸,忽然笑了,“这架势,倒是和天津卫刚起步时一个模样。”
朱高炽把图纸递给他:“我要你做的,比天津那时候更杂。造船厂、雪糖厂、琉璃厂、纺织厂等等,还有码头的调度,都得管起来。”
卓敬接过图纸,只扫了一眼就明白了:“殿下是想让上海变成‘海陆通吃’的枢纽——内河运原料进来,工厂加工成货物,再从码头装船出海,一环扣一环。”
“正是。”朱高炽点头,“天津靠漕运和北疆贸易立住脚,上海就得靠海贸和江南物产。你在天津把‘产、运、销’理顺了,这套法子正好用到这儿。”
卓敬没多言,甚至隐隐有些兴奋。
他这个户部侍郎,其实就是挂名的,才刚上任没几天,屁股还没把衙门的椅子坐热,就被朱高炽一纸调令派去了天津。
说是侍郎,却连户部的账本都没摸热乎,朝堂上的老臣们暗地里都觉得他是“被外放”,没多少实权。
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天津如今已经成了北疆的巨镇,靠着漕运和北疆贸易迅速腾飞,码头里的商船比南京秦淮河的画舫还多,每年给朝廷缴的关税、商税数以千万计,库房里的银子堆得能当枕头。
而这一切,都记在他卓敬的名下——主持天津建设成了他仕途上最亮眼的一笔,走到哪儿都有人敬着,连吏部考核都直接给了“优”。
现在,朱高炽再次调他过来主持上海大局,这简直是把又一块“功勋章”递到他手里。
天津靠漕运和东海贸易起来了,上海有江南物产和万里海疆,要是能建设好,繁华程度必定超过天津。
到那时,他凭着“天津、上海双料功臣”的履历,在大明朝堂绝对能站稳脚跟,不用再看谁的脸色;甚至有机会正式进入中枢,在户部、工部挂上真正有实权的差事,成为陛下、太子都倚重的大臣。
这种机会,换成谁都得攥紧了——这可不是简单的差事,是通往权力中心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