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74章 天津模式!卓敬抵达上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第474章 天津模式!卓敬抵达上海! (第1/3页)

    从县衙出来,朱高炽当即让人草拟文书,以朝廷名义昭告上海及周边州县。

    “凡愿意出让滩涂、荒地者,无论面积大小,一律按每亩一百文收购,若是连带着房屋、渔船一并交出的,额外补贴半年口粮。”

    文书末尾特意注明:“此事由胖殿下朱高炽亲自主持,户部已拨款二十万两白银作为专款,绝不拖欠。”

    消息一出,上海县顿时炸开了锅。

    起初百姓还有些犹豫——那些泛着白碱的滩涂,扔在那儿连野草都嫌硌脚,怎么突然就值钱了?

    要知道这滩涂之所以被称作荒地,就是因为不能耕种。

    春天撒下的谷种,不出三天就被返潮的盐碱腌得发了霉;好不容易长出几棵苗,一场大潮漫过,根须就被泡得腐烂。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就是“靠海吃海,别想种地”,所以这些地在鱼鳞册上都标着“弃地”,谁家也不把它当回事,甚至觉得是累赘——每年汛期还得提防潮水漫过来淹了好地,得花钱出力去加固那道破烂的海堤。

    在百姓眼里,这滩涂就是“老天爷都不待见”的地方,除了能晒点粗盐、捡点贝壳,再无半点用处。

    现在突然有人拿着银子来买,还是按亩算钱,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有老人嘀咕:“这地连耗子都不来打洞,买去能干啥?难不成要在盐碱地上盖房子?”

    更有人担心是官府设的套,怕拿了银子回头又要摊派别的徭役,直到看见同村的李老五真拿着十两银子回家,说是卖了十亩滩涂的钱,还买了头耕牛,这才渐渐放下心来。

    于是当第一批卖地的渔民拿着沉甸甸的银子从县衙出来,举着钱袋在码头边炫耀时,更多人动了心。

    不到半个月,王敬之手里的地契就堆成了小山,连周边华亭、青浦两县的百姓都赶着来登记,生怕来晚了这“天上掉下来的好事”就没了。

    朱高炽没闲着,每天带着朱雄英骑着马在滩涂上转悠,手里的图纸改了又改。

    他划了块临江的平地,指着说要建造船厂,“就按天津卫的规模来,先造十艘千料福船,不够再扩”;又在离码头不远的地方圈了片地,吩咐人“这里建雪糖厂,把江南的甘蔗运过来,熬成白糖往海外运”;甚至连烧制玻璃的窑厂都定了位置,“琉璃器在西洋能换十倍的价钱,这手艺不能只留在宫里”。

    最要紧的还是码头。

    朱高炽让人把最靠近深海的滩涂圈起来,调来三百名水师士兵帮忙清淤、填石,“要建能停得下二十艘大船的泊位,栈桥得用硬木铺,能扛住台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