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起身吧,......!” (第2/3页)
北疆!”
“钦此——!”
_——辽王!
这两个字如同九天惊雷,轰然炸响在每一位朝臣的耳边,震得他们心神摇曳,几乎站立不稳!
非秦氏而王,非功莫属!本朝异姓封王之事,已然追溯到开国之初!
这是何等的殊荣?这是何等的恩宠?
然而,庆帝的封赏还未结束,他的声音继续如同洪钟大吕,宣告着对贾玌的无比恩泽:
“辽王之父贾敬,教子有方,家风严谨,特晋封光禄大夫(正一品文散官)!”
“辽王之母贾梁氏,慈范宜家,训成令子,堪为天下母仪之典范,特加赐九翟四凤冠,准用王妃仪仗!”
“辽王妃林氏,淑德贤良,懿范遐播,辅佐辽王,功在闱幄。特加赐王妃金宝,增岁禄一千石,赐苏杭织造特供锦缎百匹,东海珍珠十斛!”
“辽王之妹贾惜春,聪慧敏秀,特封为长安县主,赐邑五百户!”
这一连串的封赏,不仅将贾玌推上了人臣的极致巅峰,更是恩泽其全家,尊荣其父母妻妹,真正实现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其恩宠之隆,旷古烁今!
贾玌深深叩首,并不意外,因为他知道,曾经那位敢于亲率八百铁骑直面数万大军只为救他的男人,绝对不会亏待他的!!!
“陛下天恩,臣......万死难报!然王爵之重,非臣所敢妄居!且此战之功,实乃陛下圣明烛照,庙堂运筹,三军将士效死之果!臣恳请陛下收回王爵成命!”
“朕意已决,天戈不必再辞!”庆帝的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帝王威严,“此乃汝应得之荣,亦是朕与天下,对卿之功业的认定!”
言罢,庆帝目光如电,扫视全场文武百官,声音沉稳而洪亮,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耳中:
“朕今日于此太庙之前,告慰列祖,封赏功臣。诸卿皆为国柱石,于辽王之功、于朕之封赏,可还有异议?”
声音在广场上回荡,却无一人出声反驳。
短暂的寂静之后,以首辅李青松为首,所有文武大臣,无论是真心敬服还是略有微词却不敢言者,皆齐齐躬身,声浪汇聚成一股洪流:
“陛下圣明!”
“辽王殿下功高盖世,臣等心服口服!”
“臣等并无异议!”
这山呼海啸般的赞同,并非全然出于畏惧,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近乎公认的认知。
在场的文武百官,尤其在座皆是经历过当年义忠亲王叛乱风波的老臣,心中都如明镜一般。
他们清楚地记得,眼前这位辽王,当年是如何在宫变危急关头,亲率三百亲卫死战,护住了当时还是太子的陛下;
是如何仅率八百铁骑便敢直下江南,稳定局势;又是如何在那等险境之中,孤身犯险,最终将陛下与太上皇双双救出!
更不用说,他甘愿在奉天殿上亲手了结义忠亲王,为陛下担下了那“弑杀兄弟”的恶名,自身却在那场泼天功劳中未取一分封赏,将所有功劳与声誉尽归于陛下。
此等救驾护国之功,此等忠贞不二之心,此等不居功、不矜傲的品性,早已超越了寻常的君臣之谊。
今日这辽王爵位,在许多人看来,不仅是酬谢东征灭国之功,更是对往昔那场被刻意淡化的救驾之功的一次总清算和——迟来的补偿!
陛下将两次不世之功并赏,谁又能?谁又敢有半分异议?
庆帝将百官的反应尽收眼底,满意地微微颔首。他重新看向依旧跪地的贾玌,语气放缓,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力度:
“天戈,看到了吗?文武百官,天下人心,皆认为汝当得起此荣爵!朕,又岂能亏待于你?”
“所以......”
他顿了顿,情不自禁的伸出手,声音中带上了一丝难得的、几乎可称为私谊的真挚:
“起身吧,辽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