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姜明出山 (第2/3页)
又周到地做了一遍。
待收拾停当,他搬了张小马扎,搁在院门口,坐下了。
腰杆挺得笔直,目光落在后山那条蜿蜒的小径上,像钉在那里了一般,再没动。
他就那么坐着,看着。
从日头偏西,一直看到星子颗颗亮起,铺满夜空。
山里的夜,凉得快,风一钻过山坳,便带了些草木的湿寒,丝丝缕缕,往人骨缝里渗。
院里没点灯,只有堂屋桌上一盏油灯,光如豆,晕子浅浅,也就照亮脚下一方地。
那灯芯“毕剥”一跳,像是也有些撑不住这沉沉夜色。
柳秀莲不知何时回了屋。
里头黑着,没半点声息,像是哭累了,也或许,是眼泪早就流干了。
姜义仍坐在那儿,一动不动。
夜色已深,他的影子也跟着淡了下去,慢慢与院角那棵老槐的暗影融在一处,风拂过去,也吹不动分毫。
直到后山小径尽头,晃晃悠悠走下个身影来。
月光一点点移过枝头,勾出那张脸来,是姜明。
“爹,怎的还没歇?”
他走近了,语气里带着几分寻常日子的讶异。
姜义这才像被人从远处唤回神来,缓缓站起,将儿子拉到灯下,才开了口。
声音低哑,像是风里搁久了的一块干木头,带着砂砾般的涩意。
他把李云逸那番话,一字一句,掰开揉碎了,说与他听。
说得极细,尤其那毒发作时的颜色、气味,都不落下,像是在描一副画,生怕漏了哪怕一笔,便误了生死。
姜明静静听着。
那点从山路上带下来的从容,在摇曳的灯影下,一点点沉了下去。
眉头缓缓皱起,神情也深了下去,仿佛那盏豆火般的灯光,都随着他的呼吸,暗了几分。
待父亲说完,他才轻轻伸手,按在姜义肩头,那力道不重,却很稳。
“爹,你宽心。”
声音压得极低,像风吹过枯叶,听着轻,却直往人心里去。
“吉人天相。”
他顿了顿,又道:“二弟不会有事。管它什么毒,什么邪祟……”
“我都定要给他找出些法子来。”
话音刚落,他便要转身,脚下已带了风,看样子是想径直再冲回那黑黢黢的山里去。
可人还未动,院外,那熟悉的辘辘车声,又响了起来。
由远及近,一声声,像是用铁轮碾着人的心口,沉、硬、冷。
那去而复返的辙印,像一道从天上画到地上的符,死死按进了这方小院。
院中父子,齐齐转头。
果然,那辆罩着青布幔子的马车,已停在门外,马儿低头,不住地打着响鼻,喷出两道白气。
柳秀莲与姜曦也从屋里奔了出来,眼角泪痕未干,脸上惊惶未定,像是被这车声一激,魂都要散了。
姜义心头猛地一沉,像是被人拿大锤擂了一下。
他没说话,只抬手,将袖口整了整,迈步迎了出去。
车帘一掀,李云逸几乎是从里头滚下来的。
先前离去时,他虽焦急,人却是笔挺的。
此刻,整个人却塌了下去,像被抽了筋骨。
一身光鲜的绸袍,皱得像块咸菜干,若不是死死扶着车辕,怕是早已瘫倒在地。
他张了张口,嗓子却哑得像被砂纸磨过,只挤出两个字:
“亲家……”
后面便再也说不下去,眼圈却先红了。
姜义站在灯火照不到的阴影里,脸上看不出悲喜,一双眸子却沉得像口不见底的古井。
他没出声,只静静看着。
李云逸喘了几口粗气,好半晌,才把话从喉咙里一点点挤出来,字句断续,带着漏风的声响:
“我……我才出陇西地界……就撞上护送的家仆……打马……回来报信……”
他抬起头,那双素来精明的眼里,此刻灰蒙蒙一片,像是起了雾的铜镜。
“他说……车队刚到长安……亮儿他……”
嗓子一哽,后面两个字,像是从牙缝里生生迸出来的:
“……没了。”
那“没了”二字,说得极轻,却像一道旱雷,炸在院中每个人耳边。
李云逸垂下眼,手指剧烈地颤抖着,声音低得几不可闻:
“眼下……尸身还停在长安……底下人不知该如何是好……只得……只得遣人回来问一句,看如何入土为安……”
话音落下,院子里死一般的寂静。
风停了,灯火凝了,仿佛天地都为这一句话,屏住了呼吸。
“咯”的一声,柳秀莲喉咙里发出一声怪响,身子一软,直直便往后倒去。
姜曦眼疾手快,一把将她揽住,口中唤着“娘”,声音已带了哭腔。
姜义却纹丝未动。
他既没回头去看倒下的婆娘,也没去瞧那正掩面痛哭的亲家。
他只是站在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