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五十一章 反攻羌地,阴损怪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五十一章 反攻羌地,阴损怪毒 (第2/3页)

数着光阴。

    数着数着,便又是一年有余。

    西北的风,到了这节令,脾气也跟着松了几分。

    不再一味地裹沙带尘,反倒带了点事了拢头的凉意,收收拢拢,教人心里也跟着静了些。

    李家递来的信,也越发喜人。

    说是官军节节推进,羌人匈奴被撵得满地跑。

    那曾遮天蔽日的狼烟,如今只敢躲在哪个犄角旮旯的山谷里,偷偷冒上两缕,

    战势渐明,“陇西一棍”的名头也响得发亮,随着一封封捷报,从边关传回洛阳,又从洛阳传遍四野。

    如今可不止长安洛阳在说。

    便是两山集那卖大碗茶的棚子底下,也有胡子花白的老汉拍着桌子,唾沫横飞地讲着“陇西一棍”的英勇。

    看这光景,一切都在往好里走。

    院里那两个小家伙,姜钦、姜锦,也快满八岁了。

    水磨功夫下,骨架拔起来了些,已然精满气足,只差心境上那点火候。

    这事急不得,但也难不倒。

    有刘家丹药温养着,有老屋后那片幻草静着心,再磨上些时日,心火自能熄个干净。

    便在这当口,姜家盼了许久的信,终于落在了门口的青石阶上。

    这一回,是姜亮从凉州城里发来的。

    纸张干净,字迹也沉稳了许多,再无旧时仓促,墨迹里都透着一股沙场上磨出来的静气。

    信上说,发羌诸部已尽数拔去,边境算是暂得清宁。

    只那烧当部,前脚称臣叩首,后脚就翻脸不认人。

    这回朝廷动了真格,怕是要趁着战势未冷,一鼓作气把那瘤子挖净,省得来年又长出苗来。

    只要这仗能顺,凉州该有几年的太平光景。

    这自然是天大的好消息。

    但最教柳秀莲上心的,却是信末提的一桩闲事。

    姜亮说,他前些日子与一位随军的天师道高功叙旧,竟听到了大儿姜锋的风声。

    说那小子在鹤鸣山修道,倒也不只埋头炼气,这些年在山上,竟有了心仪之人。

    两情相悦,山中人尽皆知,连守丹房的老道都晓得了。

    算算年纪,姜锋也快十六了,是到了该谈婚论嫁的时候。

    姜亮在信中写得稳妥,说待战事彻底了结,便亲自去鹤鸣山走一趟,问清那女子的底细。

    若家世清白,性情也端,便把这门亲事定下,也算为姜家添一喜。

    这封信,便是为此特意写的,说是“先给爹娘透个气儿”。

    柳秀莲看罢,信纸还未放下,眼已笑得眯成了一条缝,嘴里颠来倒去,就剩一个“好”字。

    念着念着,眼光便望向院门,仿佛那个还未谋面的孙媳妇,已笑盈盈地立在了那儿。

    儿孙渐次安稳,个个有了出息、有了着落,比什么都叫她欢喜。

    姜义端着茶盏,看她那副模样,嘴角也噙着笑,神色却淡。

    这小子,人家的根底还没摸清,就想着把亲事定下,还是那股少年气。

    西海龙宫……

    他心头掠过这四个字,端茶的手微微一顿。

    这门亲,怕是没信里写的那么好结。

    不过,他偏头看了看身旁的婆娘,还在拿帕子偷偷抹着眼角笑,嘴里念叨着“孙媳妇”“好日子”。

    再望向院里,那俩小的正追着一只花蝴蝶满地打滚,笑声跟黄豆撒了一地似的。

    话滚到嘴边,又让他自个儿咽了回去。

    人生在世,痛快日子能有几回?

    何必非要此刻,当头浇一盆冷水。

    他便放下茶盏,只笑着说,晚上加两个硬菜,权当提前贺喜。

    待到饭菜上桌,姜义亲手给俩小的碗里各夹了块油亮的红烧肉,语气里带着几分打趣,又透着一股郑重:

    “你们的爹爹呀,快要回来看你们了。”

    话音未落,两个小家伙便“哇”地欢叫起来,嘴角还沾着酱汁,笑声和着院外的蝉鸣,热热闹闹地在小院里炸开。

    旧年的阴霾,仿佛也被这清脆的笑声,吹散了大半。

    那之后的些时日,反攻羌地的风声,隔三岔五便飘回来些,比春风还暖人心。

    信使的马蹄声,成了村里最动听的曲儿。

    今日说官军拔了哪处寨子,明日又传“陇西一棍”如何在阵前使得一手出神入化的棍法,把个羌人悍将生生打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