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护羌司马,秩六百石 (第3/3页)
。
只听得一句句“亮娃可算回来了”、“这回可当大官了”,比接自个儿亲儿子还殷勤三分。
姜义忙迎出门去,在人堆里挤出几声干笑,嘴里“改日请酒、改日请酒”搪塞着。
手下却不动声色地一拨,把儿子一家先带进了门。
院里头,热闹正盛,行李箱笼一件件往下抬,口里还不时传来打趣与招呼声。
姜义却没往那堆人里挤。
他只慢慢弯下腰,朝那对初回老家的小孙儿孙女伸出手,笑呵呵地,一左一右将两个小人儿抱了起来。
怀里香喷喷的,软乎乎的,小脸红扑扑贴在他胸口,像两团糯米团子,热腾腾的,还带着点奶味儿。
他没急着回屋,就这么抱着俩小东西,踱出了院门。
沿着屋后山脚那头灵气最盛的一段地头,一步一缓地走了起来。
倒像不是在散步,而是在量地。
两个娃娃也怪得很,这人生地不熟的村子头一遭来,却没哭也没闹。
一左一右瞪着两双乌亮的眼睛,东看看,西瞧瞧,好奇得很。
直到走到山脚新宅院门口。
灵气氤氲,似雾非雾,仿佛连草叶都带着一股子沉静的甜香。
两个娃儿睁得圆圆的眼睛,这下才像有了些察觉,眉头一蹙,身子一缩,往他怀里钻了钻。
姜义低头瞧着怀中两个小团子,不觉轻笑出声。
掌心慢悠悠地拍了拍他们后背,语气也软得能掐出水来:
“好,好得很……”
就这底子,就这反应,根骨灵台皆是清透无滓,一身元气比山泉还干净。
这等胚子,已然不必靠什么益气丹去催。
再大上一两岁,只要把那门最初的呼吸法教下去。
这“气足圆满”的门槛,八成便能水到渠成,不费吹灰。
心头思绪转着,脚下却不乱,仍是一脚一稳地往老宅踱回去。
才刚迈进门槛,便瞧见柳秀莲站在院内,一手牵着姜锐,正往姜亮身后张望,眉心隐隐带了点疑色。
“怎么没瞧见锋儿?”
姜亮才卸了行装,脸上带着一身风尘洗尽后的轻松,笑着回道:
“娘,前些时路过凉州,孩儿自作主张,让锋儿跟着天师道的高功,前往鹤鸣山修习丹道去了。”
“孩儿在那儿也还有些旧识,锋儿跟着那一行人,断不会叫人怠慢了去。”
柳秀莲微微一怔,旋即点了点头,瞧不出喜怒,只低声应了句:
“也是极好的……孩子大了,总得出去见见世面。”
那孩子自小就爱捣鼓丹炉,火头一旺,能在灶前蹲一整天,连饭都顾不上吃。
那股痴劲儿,她这当阿婆的,瞧在眼里,也疼在心头。
虽说心底还有点舍不得,终归是桩天大的好事。
念头正转着,眼光已落到那一双粉扑扑的娃儿身上。
也顾不得再追问什么了,忙不迭地从姜义怀里接了过去。
抱在怀里左一口右一口地亲,眼睛看得都舍不得眨一下。
“哎哟,这眼睛像文雅……嘴倒是随了咱家亮儿……”
一边说着,一边乐得嘴角直咧,笑纹从眼角一直绽到鬓边。
姜义倒也不急,任她抱娃子抱得高兴,自己却慢条斯理地回了堂屋,落座主位。
抬眼看了姜亮一眼,随口唠家常搭了一句:
“这趟回来,打算待多久?”
这一回驱羌收地,亮儿可是立了大功。
封赏迟早要落下来。
这巴掌大的陇山县,怕是留不住人了。
姜亮闻言,神情也收了几分,整了整坐姿,正声道:
“正式任命还没下,不过听校尉那边透了风,八成要调我去护羌校尉府,任司马,秩六百石。”
说到这儿,略顿了顿,才又补上一句:
“新任的护羌校尉,便是这位赵校尉。”
姜义听罢,应了一声,轻点点头。
秩六百石,在凉州府也是一号人物了。
说来也不过半年光景,从个二百石的县尉,拔到这等位置。
升得快,却不虚浮,还正好落在旧识麾下。
不失为件稳当的好差事。
他慢悠悠地端起茶盏,吹了口气,热雾氤氲,茶面轻颤,香气四散。
话头忽地一转,语气还轻着:
“……那只跟你一道扬名立万的大黑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