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百八十一章 科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一百八十一章 科举 (第2/3页)

我岂能容他们如此放肆。”

    “曹操昔日下‘征贤令’召集天下有才之士,所获之中虽有无德之徒,然有才不凡之辈着实不少。其能有今日之盛,征贤令功不可没。”

    2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汉末三国最重要的同样是人才。

    虽然是己军的最大敌人,可曹操之雄才大略当是令人倾服。诸葛亮顿了一顿,继续开口说道,目标却指向了刘宪,“亮曾听主公谈起科举二字,知道乃是出自上将军之口,不知可否解释一二?”

    科举,说到这个话题,那还是在建安十年。

    那个时候刘备客居新野,刘宪所在淮南则是“归附”了刘表,二人唯一能见面的机会就是在刘表诞辰和大年新春之际。

    刘备那个时候正在感慨自己“髀肉复生”,一次醉酒之后对着刘宪大发感慨,言语中对自己青年时期因家境贫寒,无有余资而不能得郡县举荐,大喷口水。

    刘宪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汉代选官有察举、征召、辟除、任子等法,但到了东汉中期以后却多重士人名声,少察其实际才干。大家豪门子弟求名岂不是轻而易举,加上那个家族势力,这举孝廉、茂才等等几乎都落在了豪门子弟身上,使得累世公卿之家层出不穷的同时,朝廷之中无能者也越来越多,更使得众多真正大才之人被埋没难出。

    刘宪那时候酒也喝了不少,嘴上这么一哆嗦,就嘣出了“科举”来了。只是对科举刘宪了解的实在有限,而且他也不想提到这俩字,一是因为怕不适应这个年代,二则是因为这两个字会让他想起另外两个他的延伸意思考试。

    五年前,自己不过是语音不详的随口一说,刘备这个时候都还记得?

    诧异的望着刘备,刘宪有点不敢相信。

    刘备温温一笑,略带着苦涩之意‰到自己年幼之时,叔父倾尽财力供养自己读书,年岁长后(十五岁)更是送到了大儒卢植门下(公孙瓒就是那个时候和刘备认识的),期望的就是要自己早日出人头地。

    可惜事不从人愿,最终一事无成。直到黄巾乱起,才抓住了一个良机。立下不小的功勋,却因为无人帮言,最后只落了个腥逍∷低的安熹县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