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累累富贵,皆为血泪 (第3/3页)
。
李显穆深吸了口气,将这些繁杂的思绪都从脑海中甩了出去,这世界还不够好,正因为如此,才要改变,一点点来,“既然陛下认同臣所言,那臣就说一下臣的想法。
先前分省定额是直接把名额给教育水平差的省份分了过去,以达成了各省之间的士子平衡。
如今依旧可以用这个办法,将一部分名额分给寒门子弟。”
朱棣迟疑道:“可这样选出来的人能够治国吗?科举终究是要为国选才啊。”
“陛下,若科举真的是安全为了选才,那为什么不废掉分省定额呢?以南北人口比例来看,基本上人才全部都在南方。
况且,官员们并不是科举完之后就不再学习了,他们要学习很多新的、官场上的具体东西,这些东西就不再是寒窗苦读所能够得到的,而是要看天赋。
我们将那些因为没有名师教导,而导致四书五经学的稍差的士子招纳进来,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还能有丰厚的学识,足以证明他们的天赋是极高的。
这些人在往后的数十年中,还能够不断成长,培养人才就该培养这种人。”
朱棣听明白了,如今的科举选的是科举时的水平。
李显穆想要的是真正的、有天赋的人才,而不是通过名师教导,砸下了无数资源,才被催生出来的“假天才”。
朱棣其实是第一次听到这种真假天才的说法,但是越想越觉得有道理,吃了无数资源才能和不吃资源的站在一起,这怎么能叫天才呢?
“你说服了朕。”
朱棣感慨着,“可你提的这个建议太大了,里面的问题很多,比如什么程度算是寒门,又该给寒门多少名额,以什么方式给,仅仅是粗略一想,就有这么多的问题。
还要考虑如今天下朝臣的反对意见。
朕保证,这个消息传出去后,一定是汹涌的反对浪潮,到时候朕就是真正的孤家寡人,可能除了你,没人会站在朕的身边。
纵然是朕也不能直接颁布旨意啊。”
让整个官僚集团吐出利益,谈何简单,李显穆又如何不知道呢?
“陛下,名额前期可以少一些,比如每个省只挑选两三个,这样大约只占十分之一,反对的浪潮会少很多。”
“此事不容易,到时候你要出力。”朱棣沉吟了下,还是觉得阻力极大。
李显穆却看出来了皇帝的不情愿,他立刻意识到,皇帝大概觉得这件事对大明的影响不会那么大,所以并不愿意和群臣硬顶。
这件事还是得他自己大力推行!
————
大明王朝第二次科举制度变革的起因,是永乐十七年,李显穆向皇帝提出了将科举名额有限向寒门倾斜,这项提议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博弈,是永乐十七年末到永乐二十年间士林的主要大事件,并最终在永乐二十年,大明王朝提出了三项政令,这三项政令被合称为《寒门入仕法令》,这便是本章的主要内容。——《大明王朝科举史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