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来 (第2/3页)
一众生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知不能再在这里纠缠了。
……
南京文庙。
李显穆正在庙中的偏殿上香,这座殿中配祀着李祺的像,在最后一排,也是大明朝唯一一人。
敬完香后,李显穆从蒲团上起身,抬头望向诸圣贤像,他父亲李祺在最后、最角落的位置,他微不可察的皱了皱眉头。
早在第一次前往衍圣公府时,生出的野心,再次如藤蔓般疯狂地在心中生长。
“现在还不是时候,等心学煊赫于天下,成为显学时,定要让文庙改天换地!”
人与人是不同的。
李显穆觉得父亲身处文庙最后,是一种羞辱,可他周围的一众巡抚衙门官吏,却面带艳羡的望向他,有一个圣人作为父亲,该是何等荣耀之事!
“当世之中,唯有抚台能来这文庙之中祭奠父祖这等近亲了。”
“李忠文公功参造化,与儒门有大功绩,真是我辈楷模。”
“心学有朝一日必兴盛于江南,而后遍行于南方诸省。”
众人纷纷拍着李显穆的马屁,语中却也不乏几丝真心,对李祺的品德、学问,皆无人能指摘,流传于世的《传世录》,以及王艮、李显穆等一众心学弟子记下的《李子语录》皆是盛文。
若是有朝一日这两册书能如同四书五经一样成为科举的必背书籍,那心学真就要飞天了。
殿中众人正寒暄着,却猛然听到外间响起一阵颇为喧嚣、嘈杂的……哭声?
那是一种哭不出来硬嚎的声音,只传进耳中,便有种金属摩擦的不适感,如同破啰嘈杂、破鼓嗡鸣的恶心。
众人一时都有些面面相觑起来,甚至怀疑是自己听错了。
“外间是否有人在哭?”
“我也听到了。”
说话间,那哭泣的声音便越来越大,清晰可闻,从声音来听,哭的人还不止一个。
这里是文庙啊,怎么会有人哭呢?
李显穆亦是一愣,而后立刻就反应过来,语带讥讽道:“这是有人装作激愤,自号忠臣,而来哭庙。”
此言一出,殿中众人顿时陷入了诡异的沉默,下一瞬立刻有人愤声道:“荒谬!”
“岂能如此滥用哭庙之事。”
其余众人亦同时颔首,面上带着深深不满和不安,目光皆投向了巡抚李显穆。
“哭庙”是苏州一带流传已久的习俗,来自殷实之家、中产阶级的读书人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监察力量,朱元璋也曾对这些不再朝廷的生员,抱有深深期望。
希望当官府有不法之事、不当之举时,饱读圣贤书的士子们能仗义执言。
于是士子们每每聚集文庙,作《卷堂文》,向祖师爷孔圣人哭诉后,甚至召集民众向上级官府申告。
人多势众的“哭庙”申告往往能令官府不敢小视而采纳,理论上来说,这是士林和官府的一种相互监督的机制。
互相监督的大方向是没错的,毕竟官府有时候的确不太行,但如果像是李显穆这种官府没问题的情况,那监督机制反而会成为阻碍。
比如现在。
外间的声音已经传了进来,众人皆听的分明,在讨伐怒斥江南巡抚李显穆,听的一众巡抚衙门之人,都深深低下了头,只希望自己没听到。
这事情也太巧了,怎么会抚台恰好在文庙祭拜亡父,这些人竟然来哭庙!
有人立刻出声道:“抚台,我等立刻出去将这些人驱散。”
李显穆却笑着一抬手,“不必,哭庙之事他们来的路上,必然已然宣扬,稍后这里会聚集很多人,你们去将南京六部等堂官皆召到这里来,而后将锦衣卫以及卫所士卒也都召来。”
他明明脸上是笑意,可却没有半分和煦之感,众人只觉寒意森然。
李显穆回身望向父亲的神像,声音很轻,却字字分明落在众人耳中,“文庙是个好地方,我们读书人的事情,就该在文庙之中解决。
恰好让父亲看看他的儿子,已然是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了。”
接了李显穆命令的人匆匆从侧间离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