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功名去罢 (第2/3页)
抗税抗粮之音,不绝于耳,响彻江南。
江南巡抚衙门。
气氛颇为凝滞,诸官吏不安肃立,不时微微瞧向上首的抚台。
李显穆正翻阅着此番江南抗粮税之事,语气听不出什么态度,“自宋朝以来,便有‘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流传,我朝亦仰给江南,果然这抗粮之事,也以苏州府、常州府最为积极,这应当就是心虚了。
圣人曾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再发一次告示,下月初一之前,这些欠朝廷粮税的,都要补齐,若是胆敢有所推诿,必不饶之。”
听李显穆之言,衙门中气氛顿时一松,而后又颇为疑惑的望向李显穆,心中打起了鼓,抚台为何没有直接抓人呢?
即便是又给一次机会,那些人也不会交粮,何必多此一举呢?
李显穆则嘴角含着冷笑。
唐朝的时候,李世民也能直接把李建成拿下,为何还要一让再让。
在握有绝对主动权的情况下,咄咄逼人有时候反而不如略微向后退一步更有用。
江南三省人口稠密,可地域不算大,李显穆的命令自南京而出,很快就发往各府县之中。
士绅们看到李显穆竟然退却,将交粮的最后期限延后,顿时大喜过望。
“果然色厉内荏!”有人断言李显穆只敢言语。
更多的鼓噪之声,甚嚣尘上。
人群的集体意志是一种可怖的力量,当这股力量凝结在一起后,便足以震动一切,身处其中的人会受到它的鼓舞,继而失去畏惧和恐惧。
李显穆的退让几乎点燃了江南豪绅的热情,他们好似找到了应对李显穆的办法,积极的四处奔走联络。
沉醉于自己幻想中的世界已然不可自拔。
可他们却没看到随行而来的军士、锦衣卫开始频繁出行于江南诸卫所,镇守江南的勋贵也多番进出巡抚衙门。
真正能接触到巡抚衙门的江南高层文武早已如同鹌鹑躲了起来,只剩下不知天高地厚的井底之蛙,还在狺狺狂吠。
从新时代而来的李祺,见过有史以来最伟大、最崇高、最神圣的人民子弟兵,所以他很厌恶大明如同土匪一样的兵丁,李显穆承接李祺的思想,也不喜欢兵丁。
但该用还是要用,恶人还需恶人磨。
单凭各府、县衙门的衙役,抓不了上万名有功名的生员,必然要卫所配合才行。
当东方拂晓的晨光挣脱黎明的黑暗,万千金影跃然而至众人眼中。
伴随着万千金影而至的,是腰挎着绣春刀,身着黑云衣的锦衣卫,其后则是卫所的士卒,个个凶神恶煞。
强撑镇定的士绅,实际早已两股战战,洪武的时代方才远去不久,那血腥的一幕幕,好似从记忆深处归来。
只在一瞬间,便不知有多少人后悔。
“你们……”
方说半句话,士卒便已然上前将其擒住,布团往嘴里一塞,于众人当前径直带走。
这一幕发生在南直隶的各处。
李显穆的确不可能把十万生员都抓起来,可抓那些最具有声望的、欠粮最多的却没有问题。
得益于江南官员的投效,他手中有一部分名册,虽然不完整,但足够用,细细挑选后,抓了这三百多人。
其中大多是县中的豪绅,无一例外,身上皆有功名,在大明朝,纵然是商人,想要坐大,也都通过各种办法弄来功名,何况这些地主豪绅。
“抚台可是准备将这些人皆杀掉吗?”幕僚下属皱眉愁道:“若是全部杀掉,怕是……”
李显穆摆摆手道:“拖欠粮食而已,还不至于把人杀了。
况且江南十万生员都拖欠,杀了这些人,其他人难不成都杀了吗?
哪里能那么做。
纵然陛下给了我处置四品官员以下的权力,可也不能真的在江南大开杀戒,若真如此,否则随便派个锦衣卫过来就行了,哪里还用得着我。
陛下登基后连建文旧臣都没有清算,素来在意仁义之名,他知道我有分寸,才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