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雨尽天明 (第2/3页)
学的是四书五经,而不是三千道藏、佛经三藏呢?
如果佛道真有术法,这四海的丰登便不需要官员!
如果佛道真有术法,九州万方便不需要陛下以及百官去维持!
如果佛道真有术法,这天下又有何人敢造反?
不若将之召入宫中,日日开坛念经做法,必能退敌军,使天下兴旺!”
李显穆一字一句,磅礴的力量从其中迸发,如同高山,如同利剑,如同江河汹涌着向着所有人激射而来。
朱棣只觉脑袋嗡的一声,殿中众人,尤其是姚广孝这个三教皆通的和尚,尤其茫然地望向了李显穆。
这是从来没有人说过的、想过的思路。
这世上有没有鬼神呢?
绝大多数人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思,是以对佛道这等夹杂了神鬼之势的谶言,总含有一种心虚之色。
可现在李显木赤裸裸的将这一切撕开,有没有呢?
如果有,为什么不落在皇帝和公卿大臣们的身上,而是落在那些只能苟且于民间的凡人身上呢?
这句话简直为所有人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李显穆的发声却没有停止,伴随着殿外的雨声、风声,他的声音几乎要将雷声盖过,他仿佛在质问,又仿佛在宣泄,可最终一切落在众人耳边,“陛下说自己是凡人,陛下说自己没有法术,那这世上又岂能有神明?又岂能有法术呢?
是谁赐予了他们这些东西?
是上天吗?可陛下才是天子,可陛下才得到了天命!
那又是什么邪魔外道呢?
可到底有什么邪魔外道既能违抗天命呢?如果他们有了违抗天命的力量,他们又为什么不自认为天命,而高居于万万人之上!
难道是他们不愿意吗?难道是他们只喜欢深藏于污泥苟且之中吗?
陛下!
其中的原因难道还需要臣去说出来吗?
因为这世上根本就没有神,也没有术法,一切的一切都不过是谎言罢了!
如果这世上既没有神明,也没有术法,那此时风行于大明的妖术之事,岂不是子虚乌有吗?
巫蛊是假的,历朝历代的邪法是假的,我大明朝的妖术,也不过是一群愚昧的百姓,所造出来的一些假话罢了。
太子深读儒学,这等鬼神之事,一向嗤之以鼻,若说太子参与妖法,何其荒谬?若说太子相信妖法,亦何其荒谬?
若是陛下愿意,此事之后,臣愿意将妖术之事彻底清查,看看到底是谁在其中造谣,臣敢以项上人头保证,绝无妖术之事!”
太子朱高炽咚咚磕了三个响头,他挺直了脊梁,抬起头来望着皇帝,胖胖的脸上已然满是泪痕,泣声含泪道,“请父皇明鉴!
儿子入南京之后,偶然听闻竟有妖术为祸江南,儿子自小熟读儒家经典,对这等鬼神之事一向嗤之以鼻,是以未曾多加考虑,不曾知晓其早已广播大明一十三省,事足以震动国朝的大事,只想着安定龙兴之地,便将造谣妖术之人,皆捉于南京,以问其邪!
儿子从未相信过这世上有妖术,又怎么可能利用妖术来中伤父皇呢?
儿子实在冤枉,定是有人构陷,请父皇明鉴!”
朱高炽这番话就非常值得盘点,他说的非常巧妙,直接将自己和妖术放在了对立的面上,他在南京的所作所为,便是对妖术深恶痛绝,以至于没有顾忌君臣之别,这样爆裂的切割,虽然不能完全打消皇帝对他私自接见臣子的怀疑,但是至少将他从妖术之中摘了出来。
这是对李显穆先前大段言语最准确的配合,先将朱高炽从妖术之事中抽脱出来,这件事说起来荒唐,可却是朱棣最生气的一个点,因为这其中隐含着儿子要和父亲骨肉相残的意味!
哪个父亲也接受不了自己的儿子,竟然想要谋害自己。
只要皇帝消除了这个心思,接下来的事情就要好办几分。
朱棣望向胖胖的朱高炽,脸上满是泪痕,甚至带上了一些尘土,瞧着颇为可怜,堂堂的一国太子竟落到这份田地。
朱棣心中忍不住升起一丝恻隐之意。
唉,这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他心中不由自主想到。
面上如同坚冰铁石的神情便渐渐软化下来。
他对朱高炽其实并不是讨厌,这个儿子曾经也为他争过几分光彩,那还是在先帝在世的时候,朱高炽的太子妃便是由先帝亲自所挑选的。
他只是太喜欢英武的汉王罢了,对朱高炽是一种子不类父,天然的不喜。
可细细想来这么多年,这个太子并没有做出过什么错事,他一向仁孝、仁善、仁和,对待兄弟,绝对是一个好大哥,作为儿子也绝对合格。
“唉,太子你起来吧,堂堂储君,一直跪在地上算是什么,你便坐在姚广孝旁边吧。”
皇帝叹口气道。
皇帝前后态度变化如此明显,汉王勃然变色,满是紧张,形势已然对他大为不利,可他此刻却满是迷茫,不知自己还能够做些什么。他的言语对李显穆而言,如同隔靴搔痒。而李显穆的言语却每每能接种皇帝心尖。
殿外电闪雷鸣,他的心中亦是天人交战,他忍不住回想起了他那个早逝的姑父,同样是三言两语,他本该到手的储君之位就那样失去。
而如今又是李祺的儿子,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挡在了太子身前,为太子遮风挡雨,他们李氏这对父子难道便是天生的与我相克吗?
李祺高居九天之上,仿佛瞧见了汉王心中所想,若非汉王借着皇帝将风雨唤来,又何须他们遮风挡雨呢?
李显穆心中振奋起来,皇帝对太子的态度已然出现了明显的转化,这便是方才有关妖术之言,已然让皇帝认可,他相信太子没有谋害他性命的意思。
而接下来所要解决的便只剩下一件事。
“太子在南京私自接见大臣,这又是为何呢?”
眼见皇帝和太子间的气氛缓和,汉王只能扔出了杀手锏,这是他最后的机会。
“太子殿下前往南京,乃是奉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