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8章 海洋时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28章 海洋时代 (第2/3页)

    只有工部尚书宋礼挣扎了几句,“陛下,自古以来,皆以农为本,农民老实本分,乃是良民,那些渔民生于水上,于是奸刻,打入贱籍,现在朝廷怎么能效仿那等贱民呢?”

    这一句不仅仅是在反对,而且还在内涵靠海的省份,李显穆知道宋礼是河南人。

    河南挨着黄河,运河在黄河那一段,有许多利益,上上下下的官员怕是不干净。

    李氏虽然和北人亲近,但从来不会觉得北边的士大夫就会被南边的士大夫好到哪里去。

    现在漕运之事,事关利益,果然就暴露出其奸刻的一面。

    朱棣有些愣住,万万没想到海运之事,竟然阻力不算大?

    那些武官自然是高高挂起,文官的反应也这么小?

    但他很快就反应过来是为什么。

    因为这些官员都是中央官员,真正得利的是各省地方,但凡是运河流经的地方,必然都是大量的利益,这件事只有颁布出去后,才会招来大量的反对。

    “朕没想到诸卿如此明事理,但诸卿皆聪明,想必日后会有何事,朕希望你们既然在此时同意,日后却不要沉默才是。”

    朱棣的话是在暗示,现在同意了,之后那些地方官员反对的时候,都别装死。

    李显穆一听就知道要遭。

    皇帝今日是怎么了,这么昏头的话,都能说出口,这些中枢大臣不反对就算是好事了,竟然还想让他们帮你对付地方官,做什么春秋大梦呢?

    这些人以后还回不回原籍了?

    诸臣亦震惊的望向了皇帝。

    皇帝疯了?

    这种事就算是沉默都要挨骂,还要他们帮着皇帝对付乡人?

    朱棣瞬间恢复了清醒,他方才的确是有些懵,结果直接把心里话说出来了。

    殿中只有一众没有利益牵扯的公爵,还有四川的蹇义、福建的郑赐、湖广的刘隽,运河不经过这三个省份,没有太大反应。

    赶在众臣再次反对之前,李显穆开口道:“陛下,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臣相信天下臣工都会同意,若是谁不同意,定是心怀奸刻。

    臣先前就听说,有人在江南粮草转运至京城的路途上,中饱私囊,怕是只有这些人才会反对吧。”

    给了朱棣台阶,他立刻下来,“朕就是这个意思!”

    这下众臣也不再反对。

    “海道都漕运使司的人选以及章程,六部商议,给朕一份最终的结果,朕再仔细斟酌一番。”

    这下吏部尚书蹇义出言道:“陛下,这衙门是从二品的衙门,若是列在京城的话,可不简单。”

    这是真正的大员,从二品。

    这个品级,在大明朝,只有地方上才有,因为京官自动高一级。

    比如地方上从二品的布政使入京,一般都会担任六部正三品的侍郎,而这,被认为是重用、升迁。

    现在皇帝设立一个从二品的衙门,副手按照大明的惯例来看,是从三品,这人选是真的不好选。

    如果从地方上选人,那从二品的地方官调任京城从二品,相当于连升两级,势必引来不满。

    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京城中的三品中选人,六部有十二个侍郎。

    可这一升,虽然不如直接升尚书,可毕竟是真正主管一部,而且是肥得流油的一部。

    这只能由皇帝去选人。

    朱棣也反应过来了,他能选的人,实际上就那么几个,要么就从大理寺这五寺卿中选人,也都是正三品。

    “让朕再思量一下,其下的架构和官员,你们先选一下这些人吧。”

    “是,陛下!”

    下面的人就好选了,从三品的直接从部属中调任即可,众人都艳羡的望向吏部尚书,这就是天官的威势,尤其在这种时刻。

    诸公爵则有些奇怪起来,商议这种事情,为什么要把他们也叫来?

    这些事和军事又没有什么关系,和那些文官商议不就可以了?

    “除了海运衙门外,朕还要设立一个新的军事衙门。”

    朱棣没让他们瞎猜,直接指着堪舆图说道:“方才李显穆给了朕一个提醒。

    海运经过大海,要防备海盗,甚至还要防备诸如日本这些地方出来的倭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