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4章 非灭浙东,实重造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84章 非灭浙东,实重造也! (第2/3页)

眉目稍缓。

    若是让锦衣卫参与其中,免不得扩大牵连,那不是他所求,他这次是要精准打击,真要是牵连甚大的话,有碍于名声,毕竟他不是干脏活的厂卫,而是如同天上白云,高洁不染尘埃的圣人,不能背上那等恶名。

    纪纲察言观色的能力自然是一绝,捕捉到李祺的这一丝情绪变化,心中大定,他对李祺确实有几分畏惧,身为皇帝的狗,有一些亲随大臣都不知道的事情,他是知道的,这位长公主驸马,极其得圣宠,最重要的是经常一句不经意的话,就能让皇帝判人生死!

    得罪了这位,或许不经意间在皇帝面前说一句话,他纪纲这条小命就没了。

    “那便按照景和所言,从我大理寺、刑部以及锦衣卫中分别派人出来,然后奔赴浙东。”

    这三波人一起去抓人,那是绝不可能出任何问题的。

    几人又商议了一下具体的步骤,便直接下令开始拿人,须知这是古代,可不是现代还需要和你商议缉拿,涉及到谋逆大罪,能把你抓进去后,再放出来,就已经算是好结果了,就算是直接在牢里弄死,那也只能算你倒霉。

    ……

    三个衙门的官吏往浙东而去,京中则是风起云涌,许多浙东学子和出身浙东的官员皆心有戚戚焉。

    但是这时又不能去拜访李祺,否则岂不是有种不打自招的境遇,只能等着元史之事告一段落。

    话说三个衙门的人飞马到了浙东后,立刻便将东明精舍围住,而后先是将涉及到修元史众人的家眷全部押往京城,而后再命当地官府,将阖族都控制住,不得走脱一人。

    这个架势自然震住了几乎所有人。

    宋濂、王祎皆出身浙东大族,乃是礼仪昌盛之族,可今日却骤然遭此大难。

    锦衣卫的缇骑将人绑缚起来,而大理寺和刑部的官员则是直接入族中抄检那些书籍这元史之事,不是偶然,在东明精舍的书院中,李祺断定其中定然有大逆之书词。

    这等抄家之事做的自然极快,浙东距离应天又近,不过一两日便做完复命。

    李祺从公主府到大理寺中,刚刚进了衙门,就见到陈英兴奋的走过来,脸上是毫不掩饰的笑意,“景和,你猜我们从东明精舍中抄出了什么?”

    衙门中前前后后走进的人已然不少,李祺一边往堂中走,一边笑道:“可是一些说本朝赋税过重,而前朝宽容之语?”

    陈英一愣,转瞬又想到这可是李景和,“正是啊景和,你简直就是神了,元史之事尚且不算,可这深藏于东明书院中的言语,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二人已然进了堂中,左右分坐等着纪纲和郑赐,李祺饮了一口茶后,淡然笑道:“因为元史之事不是偶然,这些浙东文人是真的怀念前朝啊。

    集英,你终究是北人,不明白这南人之事,北人在元朝的生活可谓艰难,是以广袤千里之土上,稀少人烟,进入大明后,北人的生活比起元朝时,可谓是好了太多。

    可南人不同,或者说是对南人大族不同。

    这里曾经是宋朝的国土,蒙古人在灭宋后,没有如同屠杀西夏、金国那样大搞屠杀,甚至没有在这里建立真切的统治,蒙古人连收税都不会。

    在那一百年间,南人大族活的太滋润了。”

    陈英奇道:“可南人在元朝时地位很低,赋税很重,甚至就连进士名额都是最少的。”

    李祺摇摇头道:“可那和大族又有什么关系呢?受苦的是普通黎民百姓罢了,那些大族将税赋转移到百姓头上,朝廷只要税收够数即可,所有的官吏都是大族担任,长江以南他们就是一个个的土皇帝。

    集英难道忘记了洪武年时的野皇帝之案吗?”

    陈英被李祺一提醒瞬间想了起来,当初一个胥吏在偌大的应天府中来回逃窜,朝廷派去捉拿的人却迟迟抓不到,就是因为应天府县中的大族在庇护。

    “元朝时虽然中进士很难,但是律法宽松,朝廷对他们放任不管,而进入大明后,他们一下子要和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