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1章 直入宫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81章 直入宫中 (第2/3页)

倒也说得过去,可已然是确定的事情,没必要凭空树敌,他环视众人沉声道,“此事之重,不可轻视,越是如此,便越要合规而递上,今日景和公甚至不在翰林院中,由他递上,显得我翰林院反而不妥,立刻派快马往通政司去!”

    此事一旦到了通政司,就不仅仅是翰林院之事,通政使甚至可能会亲自进宫汇报此事,到时必然是九卿汇聚一堂!

    把事闹大,级别提高,这是皇帝、李祺的共同想法。

    待人马出发往通政司后,翰林院中依旧是一片凝重的平静,发生了这件事,已然没有人再有心思去埋首浩瀚史册。

    “诸位,往好的地方想想,发生了这件事,难道不正说明我等重修史册的正确吗?朝廷必然会更加重视我等之事!”

    解缙之言,让翰林院大多数人眼中皆是一亮,当初修史的原因不就是不满从前的元史,现在元史出了这么大的纰漏,愈发衬托出了他们,翰林院中凝重的气氛稍加缓解,众人甚至有些期盼起来,不知陛下会如何做。

    李祺自然早就进了宫,他可不会给任何人截住自己的机会,这封奏章可以是任何人带进宫中的,唯独不能是他。

    话说翰林院的人快马到了通政司后,径直验了身份后就往里面走,就连通政司都被这种阵仗惊住了。

    不知道的还以为又有藩王在封地奉天靖难,有十万火急的战报呢。

    等到将事一汇报,接待的吏员顿时坐不住了,立刻往大衙门那里,寻找到了通政司的几位长官汇报,就这么用一种极快的速度,层层汇报到了通政使赵居任那里,效率极高。

    赵居任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在洪武年间就当了官的,而且不是进士出身,而是以耆老的身份,授通政司左参议,而后又转任山东布政司左参议,最终担任左通政,还曾奉命出使日本,在永乐初他依旧担任通政司长官,乃是九卿之一,历史上活到了永乐十七年。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虽以清介自持,而无恤民之心”,算是个清官,否则在朱元璋手底下也活不下来,但是不爱民,是以李祺没有和他有太多接触。

    赵居任以耆老的身份入仕,可知他年纪本就不小,是以做事有些慢吞吞的,但等到众人七嘴八舌的将事情一讲,他瞬间腿也不疼、腰也不酸了,立刻道:“立刻备车,本官这就带着奏章进宫,你回报解学士,此奏章绝不耽误,其余诸人依旧做事,莫要懈怠。”

    说罢,本来有些蹒跚的身躯精力满满的往衙门外而去,让众人一阵惊奇,而后又想起那奏章中的内容,心中升起一阵阵寒意,别看宋濂和王祎死了,那又如何,死了也得被开棺戮尸,挫骨扬灰,还有活在世上的九族,都逃不了。

    怕是谁也想不到,人都已经死了这么多年,竟然还能有这样一桩大祸事吧,通政司衙门往来诸部之人,最是人多嘴杂,一时之间这桩事,便在小范围中流传了出去。

    这亦是解缙选择呈递于通政司的目的,这件事传出去,传的越广,越能打击宋濂等,这是在为皇帝造势,即便是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都不可能。

    赵居任怀中揣着那封奏章,满脸凝重之色,他出身应天府溧水县,也是典型的南人,但他不是文人,而是耆老出身,况且应天府和浙江又大有不同。

    通政使的权力是相当大的,甚至很多奏章他都能压的下来,或者做些手脚,但这件事刚刚呈递到他手中时,他就知道压不下来,修史这件事是皇帝亲自盯的事情,且还有李祺这个总裁官能直达天听。

    作为能在洪武、建文、永乐三朝都身居高位的不倒翁,他有相当深的政治智慧。

    他虽然没有证据,可直觉就有些不对。

    之前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被灭三族,本来以为仅此而已,虽然这三家很惨,可东明精舍一脉依旧强势,毕竟是从元朝初年就兴盛的学派。

    可现在宋濂、王祎若是再被灭族,那东明精舍一脉短时间内就没有能扛大旗的人了,想要再复兴,起码要十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