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三十四章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6k))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第二百三十四章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6k)) (第1/3页)

    三月十一,两道政令自内阁颁下。

    权责细化,百司拆分。

    考成法,细化考绩。

    一时之间,上上下下,为之一震。

    权责细化,百司拆分,也即意味着一次性增添几万实权职位。

    不难预见,一旦实行下去,定是人人有权。

    不论大小官吏,或多或少都有机会掌控一定的实权。

    本来,这是相当值得高兴的事情。

    但凡为官者,谁不想有点权力?

    就算是尸位素餐的散官、寄禄官,也绝对希望手上有点权力。

    权责细化,人人有权,无疑是一等一的大好事。

    可是

    除了权责细化的政令以外,竟然还有一道考绩细化的政令。

    考成法!

    凡是庶政,必得记于“考成薄”,任务的执行者、具体要求、限定时间,达成进度等,都得一一记下。

    立限考成,或优或劣,一目了然。

    政绩差者贬黜,政绩优者擢拔。

    不单人人有权,也是人人有责。

    并且,还有“连带追责制”,下面人没有执行政令,上司也得跟着一起受罚。

    这一来,无疑是让一些没有真本事的官吏为之心忧不已。

    凡是政令执行,登记在册,究竟有没有功绩、政绩,一目了然,再也并非是一句简单的“休养生息”就可含糊过去。

    权责细化、考绩细化、连带追责。

    海浪退去,谁在裸泳实在是再清楚不过。

    自此以后,要是真的办不了上面给的政令,恐怕真的会被贬。

    毕竟,上司有着连带责任,肯定会拼命催促、监察政令的执行。

    不能完成政令,也就相当于在拖上司的后腿,差到一定程度,恐怕上司都会主动上奏贬黜底下人。

    一时之间,市井朝野,官吏齐震!

    就在同一日,史上第一版报纸,就此发布!

    樊楼。

    丈许梨木长几,上摆小酒小菜。

    顾廷烨、王韶、梁昭、种师道四人相对而坐,不时持箸拈筷,把盏言欢。

    “上一次变法,距今已有近三十年之久。”

    梁昭抬起酒盏,抿了一口,叹道:“就是不知这一次,可成否?”

    历来,变法失败者,几乎都是一贬再贬,难返朝堂。

    江阁老,可是少有的通晓军政的内阁大学士,要是就此贬黜下去,拓土辽国估计是再难有半分指望。

    开疆拓土,恐成绝唱!

    顾廷烨、王韶二人相视一眼,皆是皱眉。

    沉吟着,王韶沉稳道:“以子川之贤能,官家之魄力,八成是可成的。”

    越是了解江昭,就越是知其视野、格局之恐怖。

    无论是秘密立储法,亦或是开疆拓土,无疑不彰显其几乎独一档的大局视野以及抓准时机的本事。

    至于官家赵策英,可谓是立国百年以来最有魄力的君王,就连与太祖皇帝相较起来恐怕也是不分伯仲。

    熙丰开边,三十万大军执掌于一人之手,让其总领熙河。、陕西二路一切军政要务,并力排众议、罢免常朝,坚决不让外戚、文臣入边制衡。

    这样的做法,可不单是有信任就行,更是得有魄力。

    中宫废后、重罚两浙,巡查两京一十四路,也无一不是极具魄力的决策。

    君臣二人,一人为庶政大才,一人极具魄力。

    这样的组合,多半能成事。

    “财政赤字,已是社稷动荡之危机,不可不变。”

    顾廷烨肃然道:“子川,定然能成事!”

    梁昭一诧,望了望两人。

    都对江阁老这么有自信吗?

    种师道啃着梨子,望了一眼梁昭,平静一笑。

    任何时代的风云人物,都注定不缺追随者。

    顾廷烨、王韶二人,可都是先生一手培养起来的人物。

    顾廷烨本为京中纨绔子弟,要是没有幸运的遇见先生,恐怕一辈子都是碌碌无为的命。

    甚至,都有可能被继母小秦氏一辈子死死的压制。

    反之,幸运的遇见了先生,结伴为友,并受贵人拉了一把,就此入边就职,两次开疆拓土,立下莫大功勋,一跃为枢密院三品大员,紫袍披身,几乎板上钉钉的是军方巨头之一。

    这样的变化,妥妥的逆天改命。

    王韶也是相似的经历。

    本是区区一名小吏而已,幸运的被点了名,一朝起势,世袭罔替。

    这样的经历,注定会对举主有着难言的自信。

    梁昭仅仅是参与了熙丰开边,且遇到先生以前,本身一定程度上已经起势。

    相较而言,对先生的自信自是不如没有顾廷烨、王韶二人。

    “报纸,报纸。”

    一声长呼,传遍樊楼。

    几人齐齐一怔,举目望去。

    樊楼门口,一名小吏兜着百余份三尺长的纸,不时念道:

    “报纸,报纸啦!”

    “国子监印发的报纸。”

    作为天下第一酒楼,樊楼的客流量可谓相当之大。

    不足十息,就有了一名书生走上去问道:“这位官人,何谓报纸?”

    京畿重地,常居近两百万人口,富庶程度自非等闲。

    手上有钱,百姓自然也乐于接受一些新奇事物。

    “国子监不是有刊印过邸报吗?”

    小吏连忙解释道:“可邸报仅是局限于官员观阅,印发太少。江阁老认为邸报应告知于百姓,就下令大批量印发邸报,并丰富其中内容,以新的印刷之术印刷,取名报纸。”

    “江阁老?”

    书生来了兴致,问道:“上面都印了些什么呀?”

    “变法决策的内幕,苏轼、王安石等人的新词,边疆风云,奇闻异谈,一应具备。”小吏回应道。

    “变法决策的内幕?”

    书生眼前一亮,这可是京中最受热议的话题。

    “价作几何?”

    “本来是定价五十文,江阁老认为太贵,不贴切民生,亏本甩卖三十文即可。”小吏从背囊中掏出几份报纸,徐徐道。

    “三十文?”

    书生点头,毫不迟疑掏钱:“那就来四份吧。”

    显然,这是有点小钱的公子哥,三十文对他而言甚至都算不上“钱”。

    “得嘞!”小吏一喜,连忙递过去报纸。

    薛向大人可是吩咐过,要是卖的足够火,他老人家就单独补贴一份钱,并上奏启禀阁老予以赏赐的。

    天底下,从来不乏跟风之人,有了那名书生带头买下四份,立刻就有人围聚了上去。

    毕竟,文人最是讲究“风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