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以子川之才,朕之韬略,何愁不能干上一番事业?(二合一) (第2/3页)
“准!”赵策英满意点头,大笑道。
董毡,的确是识时务者。
大殿之上,钟磬齐鸣,董毡踏节而舞
一角,几位史官轮流书之,笔耕不辍。
御书房。
除了太监、宫女以外,唯有赵策英、江昭二人。
“官家。”
一道半铜制虎符掏出,江昭双手捧过,呈递上去。
百官庆贺,从午时贺到了戌时正(二十点),足足持续了三四个时辰之久。
庆贺结束,百官退场,顾廷烨、王韶、张鼎、郑晓等人相继告别,都出了皇宫。
作为主帅,江昭却是得单独留下归还兵符。
“哈哈。”
赵策英爽朗一笑,随手取过虎符,丢在木几一角。
“董毡此人,不愧是吐蕃首领,舞姿实为朕生平仅见。”赵策英抚掌大笑道。
庆贺不久,董毡就主动献舞,约莫跳了两炷香。
其实,这会儿距离董毡跳舞已有三个时辰之久。
但是吧,余韵挺足,回味悠长。
直到此刻,赵策英回想起来也还是充满兴奋。
江昭淡淡一笑,不做言语。
约莫十息,赵策英咳嗽一声,笑意微敛。
“董毡此人,的确是识时务者。”
“既然董毡伏低做小,也不好杀了他祭太庙。”
“古时,颉利可汗为唐太宗献舞,太宗文皇帝大喜,并未处死他,而是封以官职,囚于长安。”
“朕不若就效仿唐太宗,封董毡为忠勇将军,长居汴京。”赵策英徐徐道。
“陛下圣明。”江昭附和道。
西宁、湟、廓三州已经纳入大周版图,董毡一生囚禁于汴京,也不妨事。
“可惜,董毡仅是吐蕃小邦首领,难与颉利可汗相媲美。”
赵策英眺望远方,目光微凝道:“有朝一日,要是让辽国皇帝为朕献舞,方为千.”
“方不辜负先帝之厚望,朕也有颜面见太祖皇帝,列祖列宗。”
自从生擒了董毡,他一下子就找到了自己与千古一帝的共通之处,颇为兴奋。
说着,赵策英望向江昭,目光灼灼,尽是期许。
一旦拓土辽国,覆灭西夏,实现大一统。
作为实现政权大一统的君王,他就是妥妥的千古一帝,世宗文皇帝!
“开疆拓土,实现大一统。”
轻念了一声,江昭眯着眼睛眺望远方,面有向往之色。
半响,徐徐道:“以官家的圣明,定是会有这一天的。”
“本该如此!”
“而今,吐蕃退避,西夏颓败。”
赵策英大手一挥,口吐酒气:“一旦灭了辽国,定然就能实现大一统。”
说着,赵策英目光炯炯:“子川,自太祖皇帝创立基业以来,百年国祚历经了太宗、真宗、高宗三位先帝,及至于朕,已然是四世之余烈。”
“这百年国祚,莫说是大一统,便是开疆拓土都是闻所未闻。”
“一直延续到嘉佑四年,子川横空出世,力挽狂澜,开疆拓土,建功立业。”
“朕一登基,更是拓土五州,阵斩国主,生擒董毡。”
“这说明,一切都有转机。”
赵策英大手一挥,颇有大魄力的说道:“先人不能开疆拓土,那只能说明先人不行。先人不能实现大一统,不代表朕不行!”
“自唐朝以来,已然有一百六十余年未有大一统政权。”
“子川,这就是千古流芳的机会。”
“一旦实现了大一统,你我君臣皆可千古流芳,万世传颂。”
“以子川之才,朕之韬略。”赵策英注视着江昭,热忱道:“你我君臣携手,何愁不能干下一番大事业?”
一句话,你有本事,朕有魄力。
两者结合,无敌!
江昭默默持礼。
这,还给他画上饼了?
“陛下醉了。”江昭平静道。
“朕没醉,朕清醒得很。”
吐了口酒气,赵策英拍着胸脯保证道:“朕若是唐太宗,子川便是房谋杜断;朕若是汉高祖,子川便是张良、韩信、萧何!”
“以子川之才,合该是胜过诸葛孔明、张子房、萧何的千古一相。”
“子川。”赵策英牵起江昭的手,灼灼望去:“大丈夫生于天地,岂能郁郁久久无名?”
“一旦大一统,千古一相啊!”
说着,就连赵策英自己,都血脉沸腾。
自熙河历练以来,千古一帝的念头时刻让他受到鼓舞。
一举一动,更是立志效仿千古一帝。
关键就在于,千古一帝的美梦,还真有可能实现。
打得废西夏、吐蕃,就打得废辽国。
千古一帝,如囊中之物!
“若真如此,臣也唯有效死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