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章 民间炸了,百姓沸腾,欢迎新官家! (第2/3页)
安仍然在半公开的发行。
“新闻!官家的最新旨意!”
“官家已经驾临秀州,预计三日后抵达临安!”
“官家有旨,三位相公有令,官家驾到之日,百姓市不易肆,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城中百姓身家清白,欲迎官家者的报名途径,尽在《临安晨报》!”
“官家对原宋国地区最新旨意,已经发布,不可不看!”
“官家在北方的税收分析,商人不可不读!领会官家精神,发大财啊!”
“交子价值走势分析,现在是应该吸纳还是抛售?有户部致仕主事之分析!要发财,还得看《财富报》!”
……
赵朔即将莅临临安,如何看待南宋百姓?对南宋的士农工商各界,有何影响?
临安的军民百姓们谁不关心?
再加上突然从半公开的地下转为地上,各个报坊可以公开售卖报纸了,生意真真比以前暴增了五倍有余。这些小报不断传达甚至编造着各种或真或假的消息,吸引军民百姓们的眼球。
甚至有很多新的士大夫、商人入局,开办新报纸,指望通过现在这段混乱时期打响名号。
虞小九就是沿街叫卖的报童之一,今年十七岁,已经卖报十年了。
他七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火,父母双亡,家业丧尽。全靠着给报坊偷偷卖报纸,才避免了沦为乞儿的命运。这十年来,甚至借着和报坊的关系,识了一些字,也算粗通文墨了。
想起这些日子报纸上对赵朔的称呼,虞小九感觉很有意思。
宋国人对赵朔本来就没什么恶感,毕竟传言赵朔有着太祖血脉,毕竟赵朔开疆拓土扬威异域,很给华夏人争脸。
当然了,大宋朝廷对赵朔深为忌惮的,他们也不敢把“北方赵官家”的名号直接印在报纸上。
所以,这些小报以前刊载赵朔的消息的时候,都是尽量中性化,称为“赵朔”。
不过,当赵朔取了襄阳,并且发了《告江南军民百姓书》之后,他们就感觉,直呼赵朔的名字也不大合适。于是乎,对赵朔称“赵朔大王”。
然后,四省易帜的消息传来,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大宋气数已尽,支撑不住了。
这些报纸称赵朔,就开始不顾及宋国朝廷的态度了,对赵朔称“北方圣人”,或者称“北方赵官家。”
等到赵昀弃临安而走,报纸上有对赵朔称“王上”的,有称“官家”的。
到了今天,赵朔驾临临安的日子已经定了下来,所有报纸已经统一了对赵朔的称呼——“官家”。
官家就是官家!
普天之下只有这么一个官家,不需要任何修饰。所谓“王”的称呼,根本不足以形容赵朔的尊贵!
虞小九估计,哪怕那天赵朔露出点口风来,这些报纸就要口称“陛下”了。
“诶!小九!你过来!”
忽然间,一个虞小九熟悉的声音,在一家店铺门外响起。
虞小九当然知道是谁在喊他,此人姓陈,名有财。原来是临安城内的一个小乞儿,眼看着要饿死了,被“老顺祥”布坊的掌柜救了,就留在店铺里当了伙计。
这陈有财颇有经商的天赋,“老顺祥”因为他的缘故,生意越来越好。老掌柜没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干脆在陈有财长大成人后,将女儿嫁给了他。
如今,老两口已经亡故,陈有财夫妇和顺,将“老顺祥”经营地越发壮大,成了“线绒巷”中数得着的店铺之一。
当然了,陈有财的生意再想做大,就完全不可能了。
大宋三十里就有一个税卡,还有层层官吏的敲诈勒索。
陈有财无权无势,哪里能和那些有官面上照拂的人竞争?现在这生意规模,就是“老顺祥”的极限。
陈有财还有一个不如意处,就是乞儿出身,并不识字。
但是,他还特别关心天下大势。每日里拿出三十文钱来,让虞小九给他念报纸,算是虞小九难得的一份固定收入了。
虞小九随着陈有财进了“老顺祥”的里间落座,又有伙计端上茶来。
虞小九道:“陈掌柜今天想听哪份报纸?是想知道,现在还该不该收交子?还是棉布接下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