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玉佛案 (第2/3页)
周奕本来以为她看的是,结果发现,她看的居然是专业书。
“陆同学,你这未免也太好学了吧,你这得让其他同学自惭形秽啊。”周奕调侃道。
“没有,我之前不是耽误了一阵子功课嘛,所以这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不是太理想,我就想把落下的内容再巩固巩固。而且税务局那边现在科室里也开始给我安排一些更复杂的工作了,我怕回头应付不来,所以得抓紧时间学习学习。”
她说的之前的耽误,其实就是宏大案期间那半个多月的请假,这属于不可抗力。
“那你学习吧,我去溜达下。”
陆小霜问:“奕哥,你是不是要去找姜贵友啊?”
“你放心吧,我自有分寸。”
听他这么说,陆小霜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低头继续看书。
……
这趟车,始发站是省城,途径宏城,然后一直开往大西北的城市。
陆小霜的老家,在一个叫做杨家屯的小村子。
陆小霜说当年父母送她去城里坐火车的时候,先是坐着村里的牛车,去到附近的镇上,再找车去县城,然后坐县里一天只有两班的公交车去市里,再从市里坐长途大巴去附近的大城市里坐车。
光是走出杨家屯就得花好久。
而且她记忆中的那些地方,不管是县里也好还是市里也好,都很陈旧。
同样是县城,远不如宏城的郊县。
所以考虑到八月一号还要去武光报到,周奕在安排往返车票的时候,选了二十九号的返程票,这样三十号晚上能回宏城,三十一号自己就可以去武光了。
不过估计二十八号就得从陆小霜家走了。
勉勉强强应该能待个五六天吧。
周奕其实想早一点出发的,想让陆小霜在家多待几天,毕竟她六年没有回去过了。
但之前的身体状况有些为难,所以也只能这么安排了。
周奕知道,陆小霜的父母,大概率这辈子是不会离开那个屯子了。
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放不下。
有很多知青在去上山下乡后走不出那个地方,不是因为不愿意,而是很多人在当地结婚了,有了斩不断的关系。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人就变得越来越灵活了,一个人不会再被锁死在一个地方了。
所以像陆小霜父母这种双方都是知青的,政策并不强制他们必须待在那里,虽然插队落户了户口在当地。
但他们两口子真正不走的原因,是因为那里的孩子,一个又一个像陆小霜这样的孩子。
陆小霜对周奕说,十三岁那年,去坐火车的路上,父亲陆国华对她说,你其实是幸运的,因为你有知青子女这个身份,可以去宏城读书,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可以上高中考大学,出人头地,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可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黄土地的人,他们的孩子,没有你的那份幸运,他们想走出去的唯一办法,只有读书。
而在陆国华办杨家屯小学之前,村里大部分的孩子甚至都不上学,就算有去附近的镇上上学的,也是念两年就辍学了。
原因很简单,大人们根本不觉得读书有什么用。
这种观念在大量落后的地区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不仅仅是八九十年代,周奕知道,即便是进入新世纪之后,这种现象还是很多。
而陆小霜父母放不下的,就是那些黄土地上出生的孩子。
陆国华在写给女儿的信里面情真意切地写道:我想让这些孩子跟你一样,都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拥有更好的人生,而不是像他们的父辈、祖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这个地方,一代又一代的种地。
陆小霜给周奕看过父亲写给自己的信,那字里行间的热忱让周奕感动不已。
所以他知道,陆小霜父母是不会离开那片土地的。
因此,他为这次陪陆小霜回家,早就提前做了准备,给她父母准备了一些特殊的礼物。
而这份礼物连陆小霜都不知道,是个真正的惊喜。
……
穿过一节节车厢,周奕走到了一间房间门口,然后敲了敲门。
里面一个男人问道:“来了。”
说着门开了,里面的人看了一眼周奕,不由得一愣。
周奕也愣了,居然是熟人,正是当初在去安远的火车上认识的两名铁警其中之一,叫朱明祥。
那次抓了黎叔一伙儿人,太过匆忙,所以连对方的名字都没留下,不过在宏大案结束之后,周奕后来去认过门,毕竟都是同事。
他这票就是托另一位铁警买的。
“周奕?怎么是你啊?”
“朱警官,太巧了吧?”
“嗨,叫我名字,或者老朱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