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72章 起二十万大军,五军伐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72章 起二十万大军,五军伐吴 (第2/3页)

军河北军的矛盾,是历史遗留问题。

    最早在袁绍手下,他底下的党争主要就是河南士人与河北士人的内斗。

    后来曹刘盟军伐袁,官渡一役,杀了近二十万河北人。

    当时河北人可以说是把河南人恨透了。

    李翊也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才在河北慢慢站稳脚跟的。

    又是给河北人免徭役、免田赋,又是以袁家女婿自居,讨好袁氏门生故吏。

    好不容易让河北人接受了自己,接下来又爆发了一统中原的河南大战。

    当时曹贼这个畜生,大量强征河南民众。

    拿他们当炮灰,想着就算打输了,也能够摧毁河南的战争潜力。

    这就导致河北人又杀了不少河南人。

    只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听到这儿,刘备上下打量一眼李翊,意味深长地问道:

    “子玉,你有没有想过重新出山呢?”

    话落,又觉得用词不当,改口道:

    “或者说,你有没有考虑过南征呢?”

    李翊摇了摇头,笑着说道:

    “……我已经离开军队六年多了。”

    “可你若是出战,五军必然心悦诚服。”

    刘备一脸诚恳地说道。

    作为内阁第一首相,凌烟阁功臣第一人。

    李翊不论是功绩、资历、还是威望,都是群臣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更别提李翊人缘儿还很好了,跟大部分军队首领关系都错的不错。

    纵然有那么几个不服他的人,资历摆在这儿。

    你纵使有气,也没处撒。

    李翊却摇了摇头,提醒刘备道:

    “陛下似乎忘记了还有一人。”

    刘备眉头一皱,叹气道:

    “爱卿说的是元龙吧。”

    “元龙豪气,天下闻名,朕亦甚爱齐才。”

    “他又为朕守了二十多年的边境,劳苦功高,朕是真的不想亏待他。”

    “只是……唉!”

    “你也知道,若只是陈元龙一人还好,朕必然能够善了。”

    “可在元龙背后,还有一整支淮南军。”

    “还有不计其数的江南人指着他吃饭。”

    “这人牵扯的一多,事情就会变得复杂。”

    “若牵扯的利益一多,事情就会变得严峻。”

    “朕一直没能收回江南的兵权,若再使元龙吃了这吞并江南的头等功,只怕事情就会更加难办。”

    “一边是兄弟,一边是江山社稷。”

    “朕夹在两者之间,也甚是为难呐。”

    一般像这种话,是不太好放在明面上说的。

    刘备居然坦白说了出来,可见他是真的被逼急了,实在没办法了。

    这才不得已,来闻讯李翊的意见。

    其实真要说的话,河北势力的威胁远比淮南要大。

    但李翊主动上交了河北的地方权力。

    他现在也仅仅只是名义上的河北老大。

    即河北的门生故吏,包括张郃这些河北将领都认他。

    所以是名义上的河北老大。

    但河北的地方权力,是已经被刘备收回中央的了。

    现在就江南问题比较棘手,

    陈登还保持着刘备当诸侯时期的“封疆大吏”特权。

    以前群雄割据,诸侯混战时,可以有“州牧”这种封疆大吏。

    但现在王朝建立,这种封疆大吏就有点威胁中央集权了。

    只不过江南还没灭掉,不论是陈登还是刘备都可以不上交或不收回江南的大权。

    同时,刘备自己也不想被后世人指责他卸磨杀驴。

    所以江南之功,刘备不想让陈登当主帅。

    并非是讨厌他,恰恰相反,刘备是真的想保护陈登。

    不想让他的风浪越卷越大。

    李翊心领神会,近前低声道:

    “臣有一策,或可解陛下之忧。”

    “讲。”

    “可在五军之上,另设“五军都督”一职。”

    李翊手指在地图上画出一个无形的圈子。

    “五军统帅仍各领其兵,但重大决策需听都督节制。”

    “都督只管战略大略,不干预具体战术。”

    “如此既可统一号令,又不至挫伤各将锐气。”

    五军都督的设立,它有点类似于司马昭定的灭蜀系统。

    司马昭灭蜀时,出动了四路军马。

    雍州刺史诸葛绪,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魏兴太守刘钦。

    这几位将领彼此牵制,互不统属。

    而他们全部直接归司马昭指挥,没有上下统属关系。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有效杜绝某位将领缺乏监督,兵权集于一身的情况。

    所以李翊提出设立五军都督,其实就是为了防止有一军兵权太过集中。

    刘备眼中精光暴涨,旋即恢复平静。

    “……五军都督,好一个五军都督。”

    他起身踱步,锦袍下摆扫过青砖。

    “那么依卿之见,何人可当此任?”

    李翊深深一揖:

    “此乃陛下圣断,臣不敢妄言。”

    殿内一时寂静,只闻烛芯爆裂的细微声响。

    刘备忽然大笑,拍着李翊肩膀说道:

    “既然是爱卿提出来的,自然得有爱卿你来担任。”

    “除了你以为,谁能镇住五军将领?”

    李翊乃伏地而拜:

    “臣蒙陛下厚恩,位居首相。”

    “今国家有需,岂敢惜身?”

    “若蒙不弃,愿效犬马之劳。”

    其实,李翊提出五军都督一职,就是打算重新出山。

    但这并不是说李翊要去前线打仗。

    也不是说李翊要在后面微操。

    正如李翊所言,他是直接节制五军将领。

    他只在大战略、大方向上下达命令。

    比如,让你先打丹阳还是先打吴郡。

    过江之后,哪一军跟哪一军负责配合,哪一军跟哪一军负责策应等等。

    再比如,

    如果哪个校尉级别的军官犯了错,那么该将领是没资格直接杀他的。

    必须先提前报到李翊这儿,由李翊决出具体的处置办法。

    至于其他细节上的东西,都是将领们自由发挥。

    具体怎么打,也全靠将领本人。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非常好的消化灭吴的军功。

    不会让某一家独大,包括李翊本人。

    毕竟他也没有真的上前线指挥。

    只是在后方,对军队的大战略提供一些方针上的建议罢了。

    刘备扶起李翊,意味深长道:

    “朕记得当年讨伐袁绍时,爱卿就曾担任盟军都督。”

    “今日伐吴,正需如此毅勇之臣。”

    说着从腰间解下佩剑,递给李翊,

    “当年伐袁绍时,朕赐给你一把双股剑。”

    “今朕登九五之尊,将这天子剑赐予爱卿。”

    “卿可代朕节制五军!”

    李翊双手接过,只觉剑鞘冰凉沉重:

    “臣……定不负陛下重托!”

    微微一顿,李翊又接着补充说道:

    “臣虽领了五军都督一职,但臣毕竟不上前线。”

    “所以私以为,还是需要另设监军。”

    “监军?”

    刘备背着手,目光如炬。

    “……嗯,子玉倒是思虑周全。”

    李翊拱手道:

    “……陛下明鉴。”

    “臣虽为都督,然坐镇中军,难亲临前线。”

    “荆州、淮南二军乃伐吴主力,若无心腹监察,恐贻误战机。”

    刘备指尖轻敲案几,发出有节奏的轻响:

    “依卿之见,这监军当如何设置?”

    “监军二人,各领陛下符节,专司监察军纪、传达军令。”

    李翊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呈上,“监军不干预具体作战,但有权直达天听。”

    “如此可保军令畅通,又免掣肘之弊。”

    刘备展开竹简,只见上面详细列明监军职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