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刘备:朕不想当高祖,也不想让阿斗当汉文帝 (第2/3页)
事。”
“且孙氏据江东已历三世,百姓归心。”
“强行征伐,恐违天和。”
一时间,朝堂上反对伐吴的声音愈来愈多。
好像此时出兵,便是有伤天和、人和似的。
按理来说,灭吴之后,手下人也能跟着得到封赏。
这应该是一件皆大欢喜之事,为何会有这么多人反对呢?
其实,对于如今的齐汉政权而言,
不论是灭吴也好,灭魏也好,从来都不是军事问题。
而是政治问题。
确切地说,是权力分配问题。
参考一下,历史上的西晋灭吴。
蜀汉灭亡以后,司马昭曾定下三年之内灭吴的计划。
可现实却是,吴国足足挺了十七年才被灭掉。
这是为何呢?
难道是因为吴国很强吗?
可当时的吴国,除了陆抗以外,已经没一个像人的了。
甚至还出了赫赫有名的暴君孙皓,使劲折腾百姓。
当时的吴国已经是日薄西山了。
再看后来晋朝出兵灭吴时,深陷党争内斗,管理一塌糊涂。
结果就这样,还是把吴国给灭掉了。
而且基本上是一路平推。
没错,问题出就出在当时的党争。
司马炎是开国君主里面,威望倒数的存在。
所以他迫不及待地希望灭吴,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威信。
但朝中以贾充、荀勖、裴秀为首的一众大臣全部反对伐吴。
这其实大大出乎司马炎的预料。
因为他也认为,开疆拓土的事对大家都有利。
应该没几个人反对。
结果朝堂半数的大臣都反对,而且还是他老爹一朝的功勋名臣。
司马炎这个刚刚登基的新君,根本就镇不住他们。
有人反对,就有人支持。
除了司马炎这个渴望建立威信的新君之外,以羊祜、杜预、王濬为首的主战派都支持伐吴。
其实你仔细一对比主战派与主和派的人员名单,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端倪了。
没错,
反对伐吴的人,全部是司马昭一朝的开国元勋。
朝中话语权极重,有权有势。
而支持伐吴的人,在当时的朝堂上根本没有话语权。
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
那么,为什么反对伐吴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那就是贾充这帮人要捍卫自己的既得利益。
如果当真灭了吴国,那么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
这对这帮功勋老臣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
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
甚至搞不好,他们这些老臣还得在新贵面前靠边站。
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
朝堂上老牌功勋,便要集体反对灭吴。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是西晋才有的。
在人心利益面前,贾充这种人反倒很常见。
他在司马昭面前是一条忠犬,让干啥干啥。
把司马昭熬走了以后,仗着资历,变向欺负一下新登基威望小的小皇帝。
而像李翊这种既得利益者,仍然愿意为了国家民族大义,把格局打开的人其实反而是极少数。
当然,李翊的眼界确实远比朝中许多人要长远的多。
他看得多,想得多,所以也能舍弃很多东西。
但一人之力并非是无穷尽的。
任凭李翊如何努力,也是不可能改变本时代人的历史局限性的。
你不能站在后世者的角度,去批评本时代的人三观。
且换位思考,
又有哪个既得利益者,真正愿意为了大局着想,主动割让自己的利益蛋糕呢?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刘备是纯白手起家,而且打得太快了。
在白马过隙的军旅生涯中,将一路诸侯又一路诸侯一一干碎。
期间,便出现了一大帮功勋大臣。
并且,刘备早已具备灭吴、灭魏的实力。
可他现在,却不得不放慢脚步。
因为他不像刘邦那样,可有没有心理负担的,
将韩信、陈豨、英布、彭越等一帮开国功臣全部宰了。
你先甭管这帮人死的冤不冤,反正是宰了。
所以他们也就威胁不到皇权与中央集权。
但刘备性格仁厚,莫说手下兄弟没有造反。
即便他们真的有一些嚣张跋扈的行为,刘备也不见得就会杀他们。
正因为如此,刘备手下的军功阶层其实已经严重饱和了。
伐吴,就意味着现有的权力结构会被打破。
站在顶点的元勋,不想让下面人上来分蛋糕。
下面的新人却嫌老东西站在顶点太久,抢占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说到底,权力的盘子总共就那么大。
你不管怎么封,职位的名称怎么改。
都永远只能在那个职权范围里去定,去分。
这就是刘备目前所面临的困局。
他不想成为刘邦,也不想让刘禅像汉文帝那样上位那么艰难。
难道二代君主上位,就非要流自己人的血吗?
刘备不信这个邪。
他一定要在自己的余生里,想出一个好办法。
既能让跟随自己创业的老兄弟能够安享晚年,也要让刘禅平稳的从自己手中接过皇位。
君臣之间,上下和睦。
就像刘备跟李翊那样。
但望一眼朝堂上已经按捺不住的年轻一辈将领,刘备便知道事情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只见关兴大步出列,声如洪钟:
“诸位大人此言差矣!”
“吴狗背信弃义,袭取荆州,害惨了江陵百姓。”
“此仇不共戴天!今既有机可乘,正当兴兵雪恨!”
张苞也上前一步:
“关兄所言极是。”
“我等年轻将领,日夜操练,就为有朝一日能为国效力。”
“今既有良机,岂可坐失?”
赵广、太史亨等年轻将领纷纷出列请战,殿中一时喧哗。
刘琰冷笑一声:
“黄口小儿,不知兵凶战危!”
“灭国之战,岂是儿戏?”
“琰公此言差矣。”
一个沉稳的声音响起,众人望去,正是因战功升任征东将军的张辽。
他虽已年过五旬,却仍精神矍铄。
“末将曾也曾与吴军交锋过几次,深知其虚实。”
“今我朝兵精粮足,将士用命,确有胜算。”
徐晃也出列道:
“张将军所言不虚。”
“且吴军水师虽强,然陆战非其所长。”
“若我军能出奇兵,未必不能取胜。”
张郃亦连来呢抚须点头:
“正是正是,陛下若欲兴兵伐吴,老臣愿为先锋!”
军功阶层中除了年轻一辈渴望上升之外。
还有一派人也渴望伐吴。
自然便是以张辽、徐晃、张郃为首的军功中高阶层的将领。
他们的军功远远达不到李翊、关羽、陈登、张飞的高度。
也就是说,他们依然有上升的空间。
而且如果当真兴兵伐吴,那他们极大概率是要被委以重用的。
毕竟资历摆在那里,不可能给年轻人打下手。
一时间,武将行列中请战之声此起彼伏。
刘备目光扫过众人,在关羽身上略作停留。
这位开国四公之一,已是位极人臣。
此刻虽沉默不语,但轻抚着长须,眼中战意熊熊。
显然,关羽到老也是一个直率的人。
他可不在乎什么既得利益。
如果有年轻人想要上位,他很乐意让贤,前提是你能证明自己。
杜畿见状,急忙向光禄大夫荀谌使了个眼色。
荀谌会意,出列奏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