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14章 帝国空降兵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614章 帝国空降兵 (第3/3页)

0米/分钟)

    翼面负载:(337公斤/平方米)

    功率 /重量比:(121 匹/公斤)

    武器,12  (12.7mm)遥控机关枪。120mm口径运桩机关炮”

    标准载弹量:(120.2公斤)大约12枚黑索金高爆炸弹

    虽然翼龙轰炸机的性能较银河轰炸机强大了许多,而且自卫能力非常强,不过其整体造价也不少,一架翼龙轰炸与造价万龙币,相当于两架银河 轰炸机的造价。

    不过,帝国 皇家空军最终还是选择了翼龙轰炸机,因为其强大的作战半径和投送能力,让帝国空军将官们爱不释手。

    从1935年开始,帝国皇家空军陆续开始采购该型轰炸机,帝国六大航空工业集团都获得了50架 的份额。

    1934年时,帝国皇家空军特别组建了一支非常特别的部队,那就是

    空降部队。

    其实,帝国空军在以前也组建过空降部队,不过那时候帝国陆军还是纯步兵和半机械化部队,空中投送也比较方便。可是随着帝国皇家陆军的不断改革,如今的帝国皇家陆军全部是机械化军队。    而空军又担负着运送帝国陆军的任务,因此以前的银河运输机已经不堪负重。

    好在,帝国空军有了翼龙轰炸机,他苗该型运输机的运载能力大大提高。不过,帝国皇家陆军不甘心看着空军嚣张跋扈的样子,每次要求空运时,或多或少都会看空军司令部的脸色。    于是,帝国陆军部不满空军的呼声越来越高,使得帝国总参谋部不得不想办法解决问题。

    1927年的时候,苏俄就开始了 用银河运输机空投一  个野战团「从而解决了高尔察克的白军,成为世界第一支空降部队。    三年后,苏俄便组建了空降兵部队,不过受限于财力  和运输机的能力,只能投送纯步兵作战。

    帝国总参谋部经过了多方的论证,终于在 1930年,在陆军航空兵的基础上,组建了陆军空降部队。

    不过,陆军空降纯步兵显然不行,需要同时空降陆军装备。坦克、步兵装甲车、自行火炮车、通信车、指挥车、医疗保障车等等。    中国皇家陆军的提前机械化. 给空降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所有重装备都需要空投才行,可是空投这些重装备不是多加几个降落伞就能解决问题的。人员空降还比较简单,降落伞下的士兵可 以自己作出判断来选着最佳的着陆角度和方式。    可是这些重装备不行,起初的试验表明,最重的坦克很容易被摔坏,甚至空投到了山涧、湖泊当中。

    为此,帝国的专家们整整研究了三年,最后在1933年时,才最终决定单独成立空降兵司令部,隶属陆军部,配合陆军进行作战。    因为最终这些空降装备都被进行了改装,使得它们着陆后,依然保证具备战斗力。不过,相比起陆军的作战装备来说,空降兵的重装备比较金贵「通常一辆空降型坦克,是同型号的陆军主战坦克造价的3倍。

    因此,帝国不可能大规模的为陆军挨装这种昂贵的空降装备「也就导致了空降兵部队不可能向陆军那样的庞大,只能是一个少数的战术战略突袭部队。

    因此,帝国 100常规陆军当中,只有一个空降军,五万空降兵部队。不过,不要小看这支年轻的空降兵部队,历次军事演习当中,空降兵取得的战术和战略突袭能力,赢得了帝国军方的赞誉。

    同时,空降兵部队的训练也是最苦的。

    场。

    “因为我们担负的都是恭凶险的任务,去的都是最危险的战”空降兵尖兵谢富强少尉在他的训练日记当中是这样记录的。

    “每次在模拟军事演习当中.,空降兵即便是最成功的空降作战

    伤

    亡率也超过了70%

    基于迳桌,帝国陆军部要求不仅要练出最棒的体能和最好的战术,更重要的是要练出坚韧的耐力和超人的生存智慧。

    “正式跳伞之前枯燥而艰苦的训练要按计划继续进行。每天的训练量大得惊人,这令我感觉到生活就是不停地训练和流汗。早上,雷打不动的5公里,外加300米蛙跳,l00个俯卧撑,l00个负重下蹲,单杠1到5练习,双杠1到5练习……兴之所至,连长还会让大家绕着营房来几个400米 冲刺。晚上又是不少于早 上的体能训练。

    然而,最紧张的训练还是每天不少于剐、时的专业训练课目 一一伞训。我们练习如何背着沉重的降落伞在颠簸的飞机上站立,这就是离机姿势;我们要练习原地弹跳、一步弹跳,最终在模拟的飞机平台上练三步离机;我们还要在2米多高的平台 上千百次地跳下,以锻炼腿劲,使它能承受伞降着陆时的 巨大冲击力;还有吊环,练习的是高空保持着陆姿态落地……

    满操场整齐排列的上千具伞:银白色的,草绿色的,花色的「还有红色的……战友们结成互相配合的主手副手,在 垫布上跑来跑去,仔细地整理伞绳,折叠着伞衣,被抖起的伞衣此起彼伏,形成了一个个伞浪 一 一一 一 一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