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32章:永平十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532章:永平十年 (第2/3页)

博听到他这样说,便为王景的未来感慨起来,“果然劝说比不上强权啊。”

    锦鲤的嘴皮子都快磨没了,

    皇帝一个命令就让王景去乖乖发挥自己能力去了。

    再联想到世间许多的纠纷,最后的结果往往也是打出暴力一拳,

    这真理便显得愈发鲜明了。

    “新夏那边也是这样呢。”

    何博想起这两年隋国的变化,又忍不住露出微笑,“鞭子还是很有效用的。”

    在随坚登基为帝后,便按照自己的想法,在道衍等臣子的辅佐下,对国家展开了改革。

    几年内,新政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懒散惯了的新夏人迎来了他们不畏惧天地的火热、性情坚毅的君父,并在他挥下的长鞭之下,哭着喊着要为国家献出自己的力量。

    不过,

    一直关注隋国的商君,还是没有对继承了自己理念,甚至在君臣相知相遇之事上,复刻了自己和秦孝公经历的随坚、道衍,表示认可。

    他说:

    “只是鞭策百姓,这能有多大的用处呢?”

    即便有效一时,也得不到长久。

    要么用革新的方式,让下层获得足够的利益,令之成长壮大,与君主一同夹击腐朽落后的中间肉食者。

    要么便一视同仁,用强权去折腾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让大家一起炸成爆竹。

    “隋国的革新还是太浅显了,杞国给予隋国的压力,也没到非革新不可的地步。”

    战国之时,列国争雄。

    谁会是我的朋友?

    谁会是我的敌人?

    这是永远得不到保障的。

    为了防止自己被竞争对手做掉,不论哪个国家,都只能卷生卷死。

    秦国虽然在当时有西域这条后路,可中原的大好河山近在眼前,谁愿意退到西域吃风喝沙呢?

    不革新的国家会变成革新后国家的资粮;

    革新不够的国家会被革新深入的国家兼并。

    而隋国呢?

    在新的皇帝改变政策,放弃原本的无为清谈路线,走上激进有为的道路后,德宁城中的肉食者,还有不少宣扬“北失南补”的。

    杞国因其出身血统,对“诸夏”抱有着十足狂热。

    他才不会跟被新夏人越赶越南,越赶越靠海的废物身毒人玩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呢!

    再说脑回路向来神奇的身毒人,能不能理解诸夏的智慧,也是另外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革新推进到何等层次,又能将之延续多久,都是要考虑的事。”

    商君紧皱着眉头,对着隋国的变法不断指指点点。

    夏文王和隋太祖对视一眼,忍不住说,“变法刚刚开始,就考虑它的失败……会不会有些苛刻了?”

    这样做,怕是会伤到参与者的心呢!

    死了也不忘记刻薄的商鞅瞪着这群后辈道,“就是要时时牢记有失败的可能,才能逼自己不忘初心。”

    “天下这么多事,向来是善始者多,善终者少!”

    “这样的道理才在燕国身上应验,你们怎么可以沉浸在还未兑现的美好未来中呢!”

    越是美丽、拥有着超脱凡俗光彩的事物,面对污染和破坏,折损起来便越是严重迅猛。

    而怀有类似理想和志向的人看到这一幕,难免会生出些许的悲伤来。

    曾经帮助秦国鞭笞天下的商君,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固然,

    双方的立场并不相同,但想要摧毁腐朽的旧物,建立一个符合自身期待社会的想法却是可以扯上一扯的。

    何况嬴秦在中原的下场,

    和享尽孙恩的遗泽后,便从体内迅速弥漫出腐烂气息的燕国,又有什么区别呢?

    “新夏那样的地方,能坚持动弹就已经很不错了,也不必强求养成像中原那样强大的体魄。”

    何博站出来说道,“人的意志可以做到很多事,但到底也不能违背天地自然的规矩嘛!”

    “你天天盯着新夏,有时也可以多看两眼西海。”

    “那里的情况,难道没让你回想起生前的经历吗?”

    西秦旧日的国土,已经碎了一地。

    其局势图一摆出来,跟泰西那边受到光武帝死后分封的众多新时代诸侯比起来,也不遑多让。

    只是前者的调色盘多姿,是因为其从统一走向了分裂,完整变得破碎。

    而后者的调色盘多彩,则是因其初初萌芽,泰西的雨水和阳光还足以令其生长,并没有发展到兼并他国,整顿山河,开启战争的程度。

    隔壁同样向着塞尔蒂、日耳蛮等蛮族生活之地不断开拓扩张的罗马,更是帮泰西的诸夏之国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呈现出西周初年的紧密团结来。

    总而言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