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米洛的决定(上) (第2/3页)
居然在那种时期,就想到了引入一个非本宇宙的能量,甚至还建立了对应模型???
理论模型啊.这可不是和民科一样搞个太极图然后信口胡诌一下永动机就能搞定的事儿。
像顾维他穿越那会儿的地球,还在讨论超距现象是否存在呢。
为此物理学界还引入了诸如引力子、全同性宇宙阵镜之类的概念,一度连老爱同学都翻过车。
而另一边,槿的介绍依旧在继续:“裂隙锚模型是个很复杂的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假设了宇宙的可穿刺性。”
“好比你用针尖刺穿一层丝绸,丝绸上便可能出现细微的小洞——维尔茨计算出在特定条件满足下,本宇宙有可能会形成微观尺度的时空穿孔。”
“不过这种穿孔在自然条件下很难长期存在,几乎在几个飞秒的时间里就有可能愈合,因此他构思出了一种分别嵌在上下两侧的锚点,它能像磁铁一样吸附在穿孔边缘,防止宇宙的裂隙因熵增效应重新弥合,从而引导上层的相关内容稳定的落到本宇宙中。”
“而这种锚点,就是维尔茨极性奇点。”
顾维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原来如此
槿的比喻倒是不难理解。
好比你用手指伸进一条小溪,手指在水中所占的区域就相当于你将水给‘戳’出了一个小洞。
但这个洞并非永久存在,等你把手指从水中抽出的时候,水面就会自动将它彻底愈合。
而维尔茨所想到的锚点.也就是维尔茨极性奇点,则是一种类似水管一般可以将这处缺破完全固定住的设备。
即便你手指抽离水面,这个孔洞依旧能够长期存在。
想通了这些之后,顾维便又继续问道:“那极化裂隙能呢?就是通过这个极性奇点固定出来的空间从上方引入的能量?”
“嗯,差不多吧,”槿看了眼面前的黑色光球,说道:“不过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复杂不少,另外维尔茨极性奇点也不仅仅是固定空间那么简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