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2/3页)

处理,它就永远跟你耗下去,不会自己消失掉。你说我不着急,今生能够过去就过去,不过去我来生再来,有这种心态,你就惨了。轮回它的力量就是什么?在蕅益大师讲,你越轮回越糊涂。就像做梦一样,你看一个人睡的越久他越累,因为他梦越做越深。所以,第二个就是说你今生不出离,来生更难出离了,你要出离三界只有一句话——趁早离开。拖的越久,对你越不利。

    第三个毫无意义。我们修行所受的不安稳、痛苦、压力,都能够换取出世的功德。轮回中所受的痛苦,对你一点增上的帮助都没有,就是说你这个苦是白受了。我们在三界里面轮回这么久,吃了多少苦头,结果呢?我们还是这副德行呗。因为我们不可能从人生里面得到经验的,不可能。

    痛苦有两种,诸位!第一种是有意义的痛苦,带有希望的痛苦。我们走上修行的道路,要减少饮食、减少睡眠、减少任何的一些生活娱乐,这对我们是形成某种压力。但是这种痛苦是带有希望的痛苦,轮回的痛苦是它没有什么希望给你。你不会从中得到任何的生命经验,得到功德增上。

    所以,我们看轮回可以知道,虽然可以透过你的善业,在轮回当中换取一些快乐,但是这个快乐一下子就被痛苦破坏了。而且你一旦落入了轮回,一旦掉进去啊,“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如果你今生没有一种“背水一战”的决心,你走了以后,这个因缘就难说了。你来生是不是做人,是不是遇到佛法就难说了,生命充满变数,就不在你的规划当中。轮回的力量,阿赖耶识你一旦让它启动起来的时候,那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充满了变化,充满了不确定,而且你没办法控制。

    反过来,如果我们今天能够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从今生的生命修行当中去达到出世的涅槃,那么你的生命将是一种寂静的、安稳的“涅槃寂静”。我想每一个人都想追求快乐,这个是可以理解,有情众生呗,都想追求快乐。但是你要知道,快乐必须要建立在一种稳定的基础之上,这个快乐才有意义。今天盖一个房子,你在里面很快乐,但是这个房子在地震带,你不知道这个地震什么时候出现?那你生命也不安稳。

    首先我们必须把极乐世界的功德,跟轮回的过失做一个明显的比较,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第一个,安稳、非安稳;第二个,过失、非过失。娑婆世界的快乐都是有过失的,你享受到快乐,就要付出三恶道的代价。娑婆世界的快乐是不安稳的,随时变化。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建立起一种出离的决心。

    举一个例子,佛陀讲一个譬喻说,这个森林当中有一只狮子,狮子是野兽之王嘛;它去吃了一只鹿、饱了一顿餐以后,它这个鹿的骨头就卡在它的牙齿上面。这个狮子就不自在了,就跑到河边去,向一只白鹤求救,他说白鹤,你可不可以把我牙齿里面的骨头挑出来,我对你有重重的赏赐。白鹤说可以,对我来说是举手之劳。这个狮子就把嘴巴张的老大,打开以后,白鹤的嘴巴就头一伸进去,三两下就把骨头给挑出来了。挑出来以后,狮子就很满意了,就屁股拍拍想走了。

    白鹤说且慢,你刚刚说我把你的骨头挑出来,你说要赏赐我的。狮子说欸,我已经赏赐给你了。白鹤说你什么时候赏赐给我呢?它说,所有人进入我狮子的嘴巴里面,没有一个能够活着出来;我让你活着出来已经是对你赏赐了,这个是最大的赏赐。白鹤说哦,说的有道理,就飞走了。

    佛陀的意思狮子就代表生死轮回。就是说在三界得果报,你不要求荣华富贵;古人讲一句话说平安就是福,这句话有道理。平平安安,就是轮回对你最大的赏赐,你还求什么?你想想看在狮子旁边,你还想求什么,狮子不咬你就很不错了。所以,佛陀意思,当你想到轮回的时候,你必须联想到狮子;就是当你来到三界,你就跟狮子在一起了。所以你跟狮子在一起,那痛苦是应该的,平安是算你运气好。

    我们在思惟轮回的时候,要想到狮子;思惟极乐世界的时候,在《观经》里面,佛陀要我们想到莲花,这种清凉、安稳、快乐。就是我们对于三界的果报跟净土的功德,你要做出一个事先的选择,不能等到临终的时候,再来考虑说我到底是要继续轮回,还是要到净土去?不能这样,你现在每一句佛号要念之前都要想好,这句佛号到底是要导归净土,还是流入娑婆。

    丙二、别明(分二:丁一、轮回真相。丁二、对治方法。)

    好!我们看第二个、别明。那别明当中,当建立一种往生的愿力以后,我们开始要做一种观照了。首先,先找出生命的盲点,就是我们要理观,到底理观所对治的是什么?这第一个,轮回真相。第二个、生起正确的理观。

    丁一、轮回真相

    ◎十二因缘

    我们看轮回的真相。佛法把轮回分成十二个过程,就是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这三个因果,它是有互通关系;就像昨天你做了什么,一定影响到今天的你,今天的你当然影响到明天的你。它是一种水流的思想,上游的水一定影响到中游,一定影响到下游。我们把生命分成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有两支——无明跟行。

    一、无明

    我们先看过去的无明,这是生命的第一个原点。我们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无明为过去烦恼之总称,体即是痴,迷暗为性。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故为生死之本。

    无明是所有烦恼的总称。这个无明指的是根本无明,是所有烦恼里面最细的一种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怎么来的呢?按照《楞严经》的说法,是从一种真如寂静的心中,一念妄动,它是动态的。本来我们的心是静态,是不生不灭的;但是无始劫来一念妄动以后,我们的生命就再也静不下来了,心就像水流一样到处动。但是它这个动是有轨迹的,因为我们受着环境的熏习,每一个人流动的方向不同。大方向——财色名三关,有些人往财富的方向动,他执著的是财富、有些人是名声、有些人是情感等等。

    它的体性就是愚痴,以迷暗为性。这种无明就是一种盲目的追求,为什么叫盲目的追求呢?就像飞蛾扑火。你看这个蛾,它在冬天看到火就扑过去,以为火会给它温暖,结果火把它烧死了,所以,这种追求是不合理的。我们对娑婆世界的贪爱执取也是一种不合理的情况。它是一种盲点,由于无明的妄动,当然每一个人他动的方向不一样,使令众生启动了世间的轮回,它是一切生死的根本,就是一种自我的主宰意识,这是第一个最根本的烦恼。

    二、行

    行是造作义。即依过去之无明烦恼,发动身语意三业,而造成罪、福、不动诸业,名之曰行。

    我们的本性是寂静的,寂静就不会造业。但是它转换成无明的攀缘性以后,寂静变成造作性,它发动身口意的造作,造作就形成所谓的罪业、福业跟不动业;不动业指的是禅定,就各式各样的业力了。那么各式各样业力当中,在《唯识学》它要我们先把业力切成两块:第一个、不增长业,这个业力不会马上得果报,你可以暂时不要管它。

    第二个业,我们昨天讲过,忏悔是先忏什么?先抓增长业,就是你经常造作、深深好乐的业,因为这个业是来生马上要得果报了。我们业里面有轻的业跟重的业。在所有业力当中,有一个族群是特别炽盛的叫增长业,这个增长业在前生临终的时候现出来了,可能是善业、可能是罪业,它就准备要去招感来生了。

    三、识

    好!我们来看由过去的无明妄动跟增长的业力结合,就产生了识,我们看识的内涵。

    识为初入胎识。即由过去惑业动力,使感异熟报体之赖耶识,遇缘托胎,以完成现实之生命体。

    这个识就阿赖耶识。在佛法来说,它跟第七意识两个,都是属于潜在的意识,平常不出来的,它只有两个时间出来:第一个是人临命终时出来;第二个投胎的时候出来。在你今生来投胎的时候,是阿赖耶识先过来的,那么它为什么投胎呢?当然它里面有很多业力,其中有一个业力成熟了,所以遇缘托胎,完成现实的生命体。当然,你说遇缘托胎,现在人他也不一定要经过母胎了;你看现在美国很多的试管婴儿公司,它就是把父精母血放在一个试管。他有那个业力,自己会投生到试管里面去。所以遇缘托胎他是有很多因缘的,不是只有单一的因缘。

    四、名色

    名色为胎相之完成。名是精神,色是物质,即组织有情之要素。胎相初成,六处未圆,故名名色。

    我们来投胎的时候,前面的识是一种精神状态;但是你投入母胎以后,透过母亲营养的滋润,会创造一种物质世界出来;所以我们生命是先有精神,再有物质。这个跟医学的说法不同,医学是说你这个人是先有色法、才有心法。你的脑筋纹路很复杂,所以你很聪明;这个是错误的,是你很聪明,所以你脑筋的结构才长得很复杂。对对对,这个很重要!因为就说是谁创造谁很重要,如果是物质创造心法,那惨了,那你就没办法改变了。佛法意思说是因为有精神的投胎,才创造物质,“一切唯心造”,这个缘起我们不能错乱。

    那么名色以后,它变成一种精神物质的结合了;但是这个时候六触未圆,他没有六根。没有六根的时候没办法跟外境接触。我们知道只要有识,他就有所缘境,就有受用。那这时他受用什么呢?他没有六根不能向外受用,他只有内受。在《唯识学》上说,这个投胎的胎儿还没有六根产生的时候,如果他是今生带善业而来的,他会发觉自己好像在一个很光明漂亮的花园里面游玩,跑的很快乐。虽然他在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