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9章 恰逢其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79章 恰逢其会 (第3/3页)

…这些地方都出现过民夫因征调之苦而作乱的事件,且牵扯到的民众数量都在千人之上。

    至于数十人、百余人的抗拒徭役……更是发生了许多。各州的校事事无巨细都有禀报,一处处、一桩桩、一件件都在王肃那里堆着呢。

    曹睿与裴、王二位阁臣认真探讨过这个问题。裴潜给出的结论有二。

    一是朝廷征调确实繁重辛苦,二十五万大军的后勤转运产生了天量的运输需求,在河北、中原各处河渠左近的百姓是最优先被征调的对象,徭役繁重,且各郡府库丰沛程度不一,许多郡县份外的征调都是以日后减赋的名义许诺的,百姓不愿,这是大概率会发生的事情。

    凡事以前线为主,这种事情躲是躲不掉的。对待这种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暂时以军队弹压,等这段转运繁忙的阶段度过去就好。

    二是与朝廷减税有关。与太和三年初步实行减税之时相比,各地百姓的税赋减少,余粮增加,从果腹的情况稍稍富裕一些,面对大批征调也有气力和组织度进行对抗。

    对此曹睿只是苦笑不言。

    世间之事就是这般,即使他这个皇帝用兵谨慎、不擅动干戈,但百姓难免还是会辛苦些。曹睿也只能尽力亲征,将仗打得尽量快些、漂亮些,而后继续轻徭薄赋。

    的确,除了裴潜建议的拖过这几个月,并没什么更好的办法。

    王凌就正好撞在这样一个事情上了。

    可以说王凌没有从军事以外去思考问题,也可以说王凌不太走运。

    曹睿正要借着战时,将王凌和他所领多年的骁卫军进行分离,召到驾前,以此事件提醒诸将一切遵令而行勿要迟疑,并再度向外界重申皇帝对中军的绝对把控。

    倒是杨阜平白捡了个差事,也算此前没白给他枢密监的职衔。

    当下江南各处要么在征战、要么在平定郡县,诸将几乎都抽不开身,将军队交给杨阜暂领是最合适的选择。不然还能给谁,给兖州刺史孙资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