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4章 声名在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34章 声名在外 (第2/3页)

手。

    “送到这儿吧。快回去,别冻着。”

    “嗯呐~”

    陈露阳送他们坐上车,亲眼瞧见他们坐好,车开走,这才呼了口气。

    不错……

    好歹把车票的事儿解决了!

    陈露阳哼着歌回到修理厂,刚一进门,就差点跟张楠撞了满怀。

    “你要去哪啊?”陈露阳纳闷问。

    “我回学校啊!”张楠一脸仗义。

    “我还有几个关系好的同学没走,我去他们手里借点饭票去!”

    陈露阳气的差点把他身上的棉袄扒下来。

    “祖宗,我谢谢你,不用……真不用!”

    “你就消停的呆着,比啥都强!”

    ……

    此时,大巴车正沿着片儿城的街道缓缓行驶。

    王轻舟、董江潮和牛主任三个人坐在座位上,跟着一车参会代表去往大会堂东配楼招待所。

    这一次的“全国先进单位总结表彰会”,是由国家经委、劳动总局、全国总工会联合举办的大型会议,规格极高。

    除了一机部、二机部、三机部所属骨干工厂以外,

    钢铁、煤炭、石化、能源等基础工业的排头兵、

    纺织、轻工、日化、食品工业的标杆企业、科研院所、工业设计单位也都赫然在列。

    含金量超高!!!

    能坐在这车上坐着的,没一个是等闲之辈。

    随着大客车驶过城市的街道,两侧的树木和景色顺着窗户缓缓向后流动。

    宽敞的马路上,小汽车与自行车交织而行,随着红绿灯而走走停停,汽笛声、车铃声此起彼伏,井然有序中透着一股热闹劲儿。

    王轻舟看着窗户外的景色,内心颇为感慨。

    说起来,他来片儿城的次数不少。

    但是每一次来,这个城市都会给他一种新鲜的变化。

    两年前,这街上还是一眼望去尽是“二八大杠”,如今却已经能见到各种款式的小汽车穿梭其间,虽不至于到处可见,却也绝非稀罕物了。

    不少单位的招待所和机关大院,也停着各种颜色、款式的轿车,有的是合资试点车,有的还是早年进口回来的“老外货”。

    正出神间,身后一人突然开口:“同志,刚刚送你上车的,是你家亲戚啊?”

    王轻舟回过头,只见后排一个穿着深灰棉大衣的中年人探出头来,热情搭话。

    “不是,那是我们厂驻片儿城修理厂的主任。”王轻舟笑着回答。

    “主任?”那人登时一愣,“这么年轻就当主任了!?”

    “你别看他岁数小,能耐可不小!”王轻舟毫不吝啬的夸奖陈露阳。

    虽然在修理厂里,王轻舟板着个脸,似乎瞧什么都不满意,处处都是毛病。

    但实际上,他对修理厂的情况是十分震撼且相当满意的!

    修理厂虽小,却将零件区、试验区、加工区划分得一清二楚;

    工具分类整齐,工位干净利落。

    十来个人不仅修车,还要画图造零件,

    一个车间小组的人手,承担的却是一个小厂各工段合起来的活计。

    就连王轻舟都没想到,这么一间小小的修理厂竟然能干成这么多的事儿!

    尽管陈露阳哭天抹泪的跟自己诉苦,

    但是修理厂的实际生活条件,确实就在这摆着。

    十来个老爷们儿挤在二楼的房间里睡上下铺,院里院外连个正儿八经的饭桌子都没有。

    唯一能算“娱乐”的乒乓球案子,也被厚厚一摞工艺卡堆得满满当当。

    条件确实是艰苦。

    说实话,陈露阳掉眼泪的那一瞬间,王轻舟心里也跟着一拧。

    虽然陈露阳是车间主任,这些都是他应该承担的工作职责。

    但人心都是肉长的,

    瞧见陈露阳跟找家长似的诉苦,他心里也不好受。

    轻轻叹了一口气,

    就在王轻舟轻轻皱紧眉头,琢磨如何改善修理厂的生产生活条件的时候,

    左边靠窗的一位男同志忽然看了王轻舟一眼,脸上露出一丝疑惑,又带点试探地笑问:

    “同志,您是省机械厂的王厂长吗?”

    王轻舟闻言一怔,随即笑着点头:“我是。咱们认识?”

    那男同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