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1章 师兄偏心的太明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11章 师兄偏心的太明显! (第2/3页)



    梁仲维翻过一页,语气一缓,特意加了一句:

    “至于劲霸修理厂这个‘通用标准件试制项目’,我们经委也认可是一个探索方向,但考虑到项目还在推进初期,不强制分配,建议由修理厂自主与感兴趣的技校联系。有没有哪所学校愿意对接一下?”

    他语气放得很平,但全场的气氛一下就变得微妙。

    几位技校校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梁仲维笑了笑,看着陈露阳道:

    “陈主任,你自己说两句吧,看看你需要什么样的学生,需要多少人,怎么安排。”

    陈露阳开口道:“我们劲霸修理厂人手、设备有限,车间条件不足,没有成规模的车床资源,也不具备系统性生产能力。”

    “所以我们这次项目的推进方式是由我方提供标准图纸、工艺流程和材料说明,交由技校独立组织学生按图试制,完成加工、组装和打样。”

    他停顿了一下,补充:

    “我们修理厂负责整体项目管理与验收回收,但不安排学生实地到厂。”

    “学生不来我们这儿,是在学校完成任务,我们只看结果,看样品是否合格、尺寸是否达标、是否能统一替代。”

    话音一落,会议桌一侧顿时有了动静。

    机电技校的程校长皱眉,质疑出声:

    “陈主任你这意思,是让我们学生在校里完成所有工序?”

    “那咱这还是‘产教结合’吗?你这不成了单方面让我们当外加工队了?”

    第一工业技校的吕世昌校长谨慎发言:

    “我也得实话实说。我们学校原本的设想,是让学生走进工厂车间,跟着一线项目,学操作、学流程,接触真实的产业环境。”

    “不是说不能干,但要全流程在校内完成,又没有现场工厂带队师傅盯着,学生这活干出来,谁负责质量?出了问题,算谁的?”

    陈露阳没急,依然语速不变,但眼神更沉了:

    “我理解各位的顾虑。”

    “吕校长提的这个问题,是实话,也是重点。”

    “我也从来没想过让技校的学生‘单兵作战’。”

    “今天谈的,不是把试制任务扔给技校,更不是谁替谁干活,而是协作。”

    “图纸是我们修理厂的图纸,工艺标准是由我和北大力学系张老师团队定下来的,试产的指标线也都明确划在这份材料里。只要愿意配合,我们每个环节都有人跟、有人查、有人签。”

    “学生不是自己干,修理厂不是撒手不管。”

    说到这儿,陈露阳话锋一转,轻轻顿了一顿,才继续说道: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手不够、设备不全、时间紧迫。我们希望借助各技校成熟的教学平台,共同搭起一个‘有指导、有标准、有过程记录’的试产流程。”

    “学生在校完成的,不是简单的课后练习,而是正式列入市级工程实践项目的成果零件。每一个零件,都有图纸、编号、记录和质量追踪。”

    “至于责任问题,我也得先说在前面。”

    陈露阳看向吕校长,神情坦然,语气既清晰又不失分寸:

    “任何一个试件,只要是打算正式交付的,都必须经过我们修理厂的质检流程。”

    “图纸我们这边统一发放,样件留底,工艺标准全程对照,质量问题最终由我签字确认。”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一些,但分外坚定:

    “只要是按我们的流程做的,出了问题我来担。”

    “但前提是,每一个环节都有记录、有监督、有依据。”

    “咱们既不是推责,也不是糊弄,这项目我来牵头,我来兜底,但必须是建立在标准统一、过程透明的基础上。”

    这个可是根本问题!

    陈露阳现在手里的材料就只有这么多,每一块都要好钢用在刀刃上,试制容不得半点折腾。

    他也不愿意把人心想的太坏……

    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

    如果他为了谈成合作,在责任这里松了口。

    万一回头技校那边拿着自己弄来的材料擅自加工,用错材料、改了尺寸,给自己交来一批废件怎么办!?

    那时候别说后悔了,哭都没地方哭!

    听着陈露阳的这句话,鲁永强和何大华轻轻挑挑眉,下意识的点点头。

    这陈露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