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838缺粮前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838缺粮前夕 (第3/3页)

提过的另一名小商贩:“同志,以前还生产过三分钱的冰棍?”

    “你刚干这一行?”小商贩回头打量了一下唐植桐,穿着很板正,又是一身制服,根本不像是干这一行的。

    “哦,单位安排我下乡送清凉,不在城里卖。”唐植桐还以为人家担心竞争,一边回答,一边给小商贩递了颗烟。

    “怪不得看你眼生。前两年生产过,还登过报纸,卖的挺好。”小商贩一看烟是大前门,脸上就有了笑容。

    不仅有了笑容,还在填完提货单后,将唐植桐拉到一旁,说了说三分钱的水果冰棍:“这冰棍啊,有钱人不爱吃,没钱人吃不起……”

    (图为1957年7月12日《北京日报》第2版,《三分钱一支的冰棍》)

    小商贩是个能说会道的,从他嘴里,唐植桐得知三分钱一支的水果冰棍利润低,不光食品厂利润低,小商贩的利润也低。

    利润虽低,但耐不住花样多,有香蕉、苹果、杨梅、桔子、酸梅等口味,除了比零售五分钱一支的冰棍少了些砂糖外,大小和五分钱的一样。

    因为便宜,很受广大消费者喜欢,小商贩也喜欢,薄利多销嘛,只要量一上去,赚的就多了,但食品厂的成本摆在这,所以食品厂这边生产的积极性一直不高。

    唐植桐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缘故,在父亲卧病后还真没吃过冰棍,正好错过这一段,所以对这个不清楚。

    再次给小商贩递了颗烟表达感谢后,唐植桐洗手提货。

    以讲卫生为荣,不仅仅是打打苍蝇蚊子,还有这些小细节。

    唐植桐这次提货依旧是批发四分钱、零售五分钱的那种冰棍,这种冰棍有小豆的、奶油的、红果的、伊拉克枣的。

    由于不懂这一行,昨儿个提货的时候,唐植桐是按照1:1:1的神秘配方比例配的货,结果在第二次发放时被嫌弃了。

    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工,都偏爱小豆冰棍。

    据他们说这小豆冰棍味道最地道,红豆焖煮四小时,再配上砂糖、淀粉精制而成,不仅色泽红亮,吃起来口感还好,沙沙的,能吃到破碎的红豆,跟吃红豆沙似的。

    身为临时冰棍“贩卖员”,既然群众提出了需求,唐植桐在配货的时候就加大了小豆冰棍的比例,不过还是保留了一点红果、奶油、伊拉克枣的份额。

    最近几天干粮放开了吃,部分同志出现了积食的症状,需要红果的帮助消化,而生产队的小朋友则更偏爱奶油和伊拉克枣的冰棍。

    配完货,唐植桐并没有马上离开,为了暑假里妹妹们的勤工俭学大计,他还特意跟其他小商贩了解了一下其他价格的雪糕及销售行情。

    一毛钱一支的雪糕有三色的、奶油的、咖啡的、巧克力的;还有一毛五一支鸳鸯冰棍,小商贩称之为双棒雪糕。

    除了极个别富裕地区能卖的动雪糕外,大部分还是以便宜的冰棍为主。

    唐植桐琢摸着,如果后面让妹妹们体验生活,过来批发的时候,有三分的要三分的,没三分的就要五分的,不要一毛和一毛五的,这两种太贵,不接地气。

    回去的路上,唐植桐突然想到了前些日子在椿树胡同买冰棍的事情,小商贩“减价处理”,冰棍四分钱一根,雪糕八分钱一根,敢情只是保本?

    唉,都是小本买卖,本来就赚不了几个钱,不想赔太多,情有可原,毕竟不跟某些瓜农似的坐地起价。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唐植桐很快就原谅了小商贩。

    回到临时驻地前,唐植桐将冰棍和大冰棍从空间里薅出来放自行车上,到了临时驻地,又在大家伙的帮助下用搬下来,并用大冰块冰镇住冰棍箱子,这才去做菜。

    下地劳动的职工收工回来吃饭的时候,看到冰棍已到货,有些人就沉不住气想吃。

    在这一点上,苏庆祥倒没吝啬,大大方方的招呼着大家伙来口饭前小甜点。

    唐植桐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看着大汗淋漓的职工欢快吃着冰棍,那感觉就像是沙漠里得了一瓶冰镇啤酒,南极圈里吃到了涮火锅,哀牢山里有了一瓶杀虫剂,裤裆里撒了一桶风油精,自己的付出使同志们快乐,那心情甭提有多爽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