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八章 写对联 (第2/3页)
抖,笔尖就在纸上“走”了起来。
“唰”的一声,“身”字的第一笔撇画就像片松叶,斜斜地落在纸左边,起笔轻收笔重,墨色由淡转浓,带着股稳稳的劲。
周益民看得入了神,手里的墨条都忘了转。
爷爷写起字来,背也不驼了,腰也不弯了,整个人像棵老松树,笔锋在红纸上游走,时而快如流星,“唰唰”几下就勾出个字的骨架。
时而慢如抽丝,笔尖在纸上微微颤抖,墨色一层层迭上去,透着股厚重。
王二婶凑在炕沿边,手里的花生壳剥了一地都没察觉:“您老这手字,真是越写越有神!去年我家贴了您写的联,开春就添了头小牛犊!”
老爷子没接话,眼里只盯着红纸。
写到“年年茂”的“茂”字时,他忽然顿了顿,笔锋在草字头的竖钩处轻轻一转,像片柳叶在风里摆了摆,然后顺势往下一拉,收住了笔。
墨汁在纸上微微晕开,整个字顿时活了起来,仿佛能看见松柏的枝叶在摇晃。
“成了!”他把笔往砚台边一搁,直起腰捶了捶后背。
周益民赶紧递过晾衣夹,小心翼翼地捏住对联边角,往院里的绳上挂。风一吹,红纸哗啦啦响,墨字在阳光底下黑得发亮,像撒了层碎金子。
“该我了该我了!”周家小子举着瓜子往前凑,“我要‘五谷丰登’!我爹说今年收了好麦子,得贴副应景的!”
老爷子笑着点点头,重新蘸了墨。
笔锋落下时,周益民忽然发现,爷爷鬓角的白头发在墨香里好像没那么显眼了,连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比阳光还暖的光。
砚台里的墨汁渐渐浅下去,周益民又添了点水接着磨。
院里的对联越挂越多,红通通的一片,像片开得正旺的花。
有人要的“出入平安行好运,居家康健纳吉祥”。
有王二婶求的“岁岁平安多福寿,年年如意添吉祥”。
墨香混着炒花生的焦香,在风里荡来荡去,把整个院子都泡得暖暖的。
日头爬到竹梢时,院里的晾衣绳已经挂满了红通通的对联。
李木匠捧着那副“身如松柏年年茂”,指腹在“茂”字的竖钩处摸了又摸,墨香混着他身上的刨花味,在风里缠成一团。
“您老歇着,我先回去贴了!”他把对联往胳肢窝一夹,往墙角的竹篮里一放——里面是新做的木梳,雕着松枝图案,是给老爷子的谢礼。
其中一个人拎着写好的“出入平安”,正弯腰把馓子往灶台上搁。“婶子,这馓子刚炸的,您尝尝脆不脆。”
她往奶奶手里塞了一大把,眼里的笑像院里的阳光,“等会儿让当家的来给您劈柴,他最会看火候。”
周益民刚帮她把对联卷成筒,就见她脚步轻快地往院外走,红棉袄的下摆扫过门槛,像只快活的红蝴蝶。
王二婶剥花生的手停了停,把半袋炒花生往炕桌上一倒,花生壳在粗布上滚得“咕噜”响。
“我家那口子昨儿还说,得给您编个新草筐。”
她捏着“岁岁平安”的对联边角,对着阳光瞅了瞅,“这字亮堂,贴在堂屋准保招财!”
说着就往家跑,竹篮在胳膊上晃悠,里面的鸡蛋“咯咯”轻响,是给奶奶补身子的。
周家小子攥着“五谷丰登”的对联,把瓜子往老爷子手里一塞,红着脸鞠了个躬:“谢谢爷爷!我回去让我爹踩着梯子贴,保证歪不了!”
他跑两步又回头,指着院里的对联喊:“我家的最好看!”
惹得满院人都笑,笑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扑棱棱掠过挂满红联的晾衣绳。
李木匠刚走到村口,就碰见挎着篮子的张奶奶。“木匠,你这联是周老爷子写的吧?”
她往对联上瞅,眼睛眯成条缝,“我家那‘阖家欢乐’还没写呢,这就去求!”
李木匠往她身后一指:“快去吧,这会儿人少,老爷子正歇着呢。”
最后一张红纸落下笔时,老爷子的手腕轻轻抖了一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