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3.建墙 (第2/3页)
无法提前预测。”
“顶多做些基础的数据收集。”
文英这话给骆一航吃了颗定心丸。
而紧接着,即便基础的数据收集,竟然还有惊喜。
“比如拜耳和科迪华,搞得号称全世界最大最全面的表型数据库,宣称有五十多万样本,还有宣称包含六十万靶点的基因功能数据库。”
“数据本身不能申请专利,只有软件算法能申请专利,以及把收集到的数据包成样本库弄成公司机密,再做个平台通过授权使用。”
“数据库咱们自己也在做,咱们所有培育的品种都用的自己的数据,基本跟着项目走,需要哪些收集哪些。”
所以说……
骆一航眼珠一转,“咱们自己也弄个平台,也搞授权,限制拜耳他们使用,憋死他们。”
李叔闻言,也开口补充一句,“反正现在肯定不会让他们来国内收集数据,搭建一个平台也好,至少国内育种环境保护下来。”
文英看了他一眼,笑道:“其实现在就有一个项目,能限制嘉吉的土壤微生物组数据库。”
“什么东西?”骆一航好奇追问道。
“我老师在研究什么?”文英学坏了啊,会卖关子了。
“杜景教授?他在研究……”骆一航迟疑了一下。
文英坏的还不彻底,弯腰抓起一把土,“他在研究这里的微生物菌群。”
对哦,杜景教授最开始来平安沟,就是为了这里的土壤,这里的土壤菌群。
当时还给骆一航规划了扩展区域呢。
齐若木那家伙还拿这个“坑”骆一航养蚯蚓。
为了蚯蚓还得养猪。
为了养猪还把舅舅张峰喊来了。
现在蚯蚓弄到海南下崽吃泥巴,越要越多。
逼着骆一航又搞了个超大的养猪场,一年几十万头规模。
这一切的源头都是这把土。
其实是聚灵阵聚拢来的灵气。
还以为离了灵气环境,杜教授研究不出什么东西呢。
现在听这意思,是有成果了?
“确实有成果。老师和他的团队,根据这边的土壤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活性,构建出一套包含七千九百多种微生物的关联模型,虽说几乎是完全复制,但这套组合基本可以说是温带地区最好的农田微生物模型了。”
(肥沃农田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可达数千到数万种。贫瘠土壤则只有200到1000种。)
“有了这套关联模型,顺理成章的可以制备出一套菌群生态激活技术,分析当前土壤菌群和数量,缺多少补多少。”
“继续试验还可以反推出不同需求所需要的菌群关联模型。”
“这项技术能够申请专利。”
“而有了这项专利,别人收集再多的土壤微生物组数据,也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至少在温带是这样。”
从完美样本反推的可还行。
顶端给占住了,还能向下渗透。
他们收集土壤菌群数据,不就是为了按照需要组合搭配么。
吭哧吭哧好不容易配出来了,结果一看,嘿嘿,已经有了,还被注册了专利。
想要吗?
拿钱来……
——
“原来咱们这么牛啊。”骆一航兴奋道,“还有没有,咱都给它注册专利。”
“当然有,育种4.0咱们才是先行者。”文英非常骄傲的说道。
接着又不屑的冷哼一声,“哼,他们?不思进取。早就没有了继续研究的动力,一直在吃老本。”
“白占了那么多资源,最近十年根本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成果,一件都没有。”
听起来文英怨念颇深啊。
“就像水果手机?”骆一航补充道。
人家已经市场垄断,生态系统锁定,供应链绝对控制,铁三角齐备,什么都不干市场占有率就能蹭蹭涨,利润嗷嗷高,市值呼呼的飚。
还不得享受享受啊,谁愿意苦兮兮的去搞研发啊。
搞研发花多少钱是个头啊,万一失败了,资金浪费,股价波动,谁能负责。
稳妥起见,育种4.0慢悠悠的搞呗,反正是未来的技术嘛,未来什么时候来谁说的准,慢慢来呗。
反正已经垄断着呢,不着急。
结果,被清音农业偷家了,慌神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