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一章 衣锦还乡 (第3/3页)
还拿到了奥斯卡金像奖……
杜笙仔细想了想,这部片在前世好像是十年后上映的,本身还是特工鼻祖系列,动作场面和特效也相当精彩,同样面临空前危机,能被抽奖套路出来也不奇怪。
若自己的《特工》系列能延续下去,这也不失为一大续作。
而且还能提前断掉007宝库,一举两得,不错不错。
杜笙将视线瞥向最后一样。
【《战术大师称号LV1/蓝(10/1000)》:
让你拥有非凡的分析与推理能力,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战局局势中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随着等级提升,你还能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制定出精妙的反击。】
只能说,聊胜于无。
毕竟如今是和平年代,他不可能无聊到为了刺激,跑去当雇佣兵加入战局吧。
不过凡事无绝对,以后说不定还是有机会用上的。
返程的路上,杜笙的手机突然响了。
拿起来一看,是黄德利打来的。
“阿笙啊,刚老家县里来电话了,陈书记点名要找你。”
黄德利语气有点犹豫,像是有事不好直说。
杜笙一听就懂了。
这种事儿迟早要来。
他早料到,自己现在成了“大人物”,老家那边多半坐不住。
哪个地方想发展经济,不先想着从本地走出去的“能人”?
这叫“乡贤回哺”,古往今来都一样。
像他现在这地位,老家没道理不来找。
只是没想到会在这个时候。
毕竟奥运会的余热才刚吹过,看来县里是真急了。
地方搞经济,除了政策、位置这些硬条件,领导有没有魄力、敢不敢动,也很关键。
这个时候联系上他,说明这位陈书记是真没招了,只能搬出他这“金字招牌”。
“陈书记有说具体事宜没?”杜笙问。
两人在电话里聊了快十分钟,杜笙才搞明白原委。
原来他老家那个镇上,有家叫“飞跃缝制设备厂”的老厂,快撑不住了。
厂里两千多号工人,眼看就要失业。
今年碰上次贷危机,美元贬值、原材料疯涨……
不少企业都扛不住,这厂也跟着倒霉。
可这厂不是普通厂。
几十年历史,说是养活了全县几代人都不为过。
设备质量过硬,在浙府拿过不少奖。
杜笙小时候就常听家里人念叨,街坊邻居谁家有亲戚在厂里上班,都挺骄傲。
改开后,这厂不但是县里的“税王”,更是老百姓的“饭碗”。
杜笙的爷爷、还有好几个亲戚朋友,都在这厂干过。
现在倒好,货卖不出去,工资发不出,工人连饭都快吃不上了。
这也不是个例,当时不少国企都这样。
撑不住的,直接关门大吉。
能活下来的,基本都是靠引入社会资本,改制重组,有的甚至一飞冲天。
陈书记找杜笙,就是想让他出手。
只要有钱进来,恢复生产,厂子就能活,县里这棵“摇钱树”也能保住。
可要是厂倒了,整个县连个像样的产业都没有,这就是三四线小县城的伤痛。
不像长三角、珠三角那些有钱的县,随便一个镇都有几条产业链撑着。
杜笙对老家有感情,现在又有这个能力,帮一把就能让厂子渡过难关,他没理由推。
而且他心里也有算盘。
要是自己注资,借着这届奥运会的余热,再加上厂子几十年的口碑,说不定能把它做成行业龙头。
其实就算没他,按正常发展,前世“飞跃缝制设备厂”也能活下来。
杜笙记得到了2025那年,这厂已经是市里少有的上市公司了,年营收破百亿,县里三成税收靠它。
重要性可想而知。
作为从老家走出去的人,又不是马大哈之流,这事儿他责无旁贷。
更别说“衣锦还乡”这种事,哪个男人能拒绝?
以后全市人用这厂的设备,都会说:
“这厂是杜笙救的。”
这份面子、这份荣誉,比赚钱还值。
杜笙想了想,道:
“陈书记说还缺多少?”
黄德利答:
“大概五千多万,主要是发薪水、还账、设备更迭等,
后期宣传推广钱还没算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