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地利之优 (第2/3页)
精兵强将,譬如张绣的凉州兵,不但战斗经验丰富,更有大量骑军,是难能可贵的精锐战力。
但凡要是这六万人回不来,曹氏虽然不至于当场暴毙,但最少也是断了一条胳膊。
最先说话的竟然是曹操,他向着戏忠询问道:“志才,豫州、襄阳方向的左幕军有何动作?徐州的骠骑军又如何?”
如今曹氏的情报都由戏忠掌握,并分门别类,拣选重点,经过他的挑选之后,才送呈给曹操。
戏忠沉思片刻,用极为肯定的语气回答道:“启禀明公,这几处一如平常,不见有何异动。”
曹操点了点头,旋即又转向夏侯惇,问道:“元让,如今各处还能抽调出多少兵马?”
夏侯惇闻言,一对粗短的眉毛几乎蹙到了一起,思考良久后,才有些犹豫的回答道:“兖州至多再抽调八千到一万人,豫州最多只能抽调数千人,南阳可动用的也不超过五千人,唯有河南,还可以调动数万人。只是……”
夏侯惇的未尽之意,曹操自然相当清楚。
河南的兵马不但最为精锐,且直属于曹操,对他最为忠心,是曹操手中的王牌力量,也是整个曹氏集团的战略预备队。
任何方向出问题,居于河南的这支王牌军都可以随时驰援,且河南位于曹操的腹心之地,也是抵达周边最为快捷的地区。再加上原本残留的官道,机动起来相当便捷,不论去往哪个方向,快则十日,慢则半月,都能抵达战区。
眼下局势紧张,各地的兵马都抽调的很严重了。
曹氏拢共有二十万余万兵马,其中嫡系有十余万,大致分为三派,一派是曹氏部曲,是曹操、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等曹氏宗室一系将领拉起来的兵马,这股兵马人数最多,大致有十万人。
不过其中有半数人马是建安四年后,曹操得到了刘封父子的支持,财政大为好转之后才得以扩编的,主要的兵员是各地的败兵、流民,以及其他派系部曲中的勇武精锐之士。
第二派则是曹操在兖州东部,青州南部逼降的百万黄巾军,并从中得到了三十万青壮。
事后,曹操从这三十万青壮中拣选出了四万人编练成军,号为青州兵,剩下的大部分用于屯田,同时也作为青州军的补充兵员,随战随补。即便后来财政好转,也未有继续扩充。
第三派则是兖州派,人数也是只有四万余人,主要是继承自鲍信的泰山军于禁所部,程昱的济阴军,李整的山阳军,吕虔的任城泰山军,以及最后收编的陈留降兵。
以上这三派都算曹操的嫡系基本盘,都是相当忠心的,得到的待遇也是最为优厚的。尤其是前两派,更是曹操的心头肉,军械补充,粮饷待遇都是第一档次的。
除了这十四万人外,剩下的就是外藩军,包括张济、张绣叔侄的凉州军,刘表、蔡瑁的荆州军等部众,兵马大概总有五万人左右。
这些兵马虽然对曹操宣誓效忠,但忠心度上还是没法和嫡系相比。
同时,曹操也担心逼反了他们,对这些兵马只是进行了部分调度削弱,而暂时还没有想要瓦解消化他们的心思。
原先曹氏的布防,是以嫡系中的兖州派镇守兖州本土,以张绣、张济叔侄分别辅佐曹仁、曹洪镇守关中和南阳。又以刘表、蔡瑁的荆州军辅佐夏侯渊驻守豫州颍川南部,防范左幕军。
曹昂所部便是从河南抽调了曹操直属的部分精锐兵马,再配合他自领的部曲,组成了南下军团,这对于各地的防务影响并不大。
可曹仁那四万人影响就不小了,他可是分别从兖州、豫州、关中抽调了一万人,等于将各个防区的辅助兵力抽调了多则近半,少则也有三分之一之多。
这要是再抽调,各个防区可就只剩下曹军骨干了。
夏侯惇总领军政,对这些情况掌握的很清楚,故此才会如此为难。为今之计,只能出动河南尹曹操的王牌南下解围,可这却不该是他夏侯惇主动提出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