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大幕开局 (第2/3页)
,共计四万八千余人,皆是野战精锐。
成都城中的东州兵以及蜀军经过一个冬日的休整,也渐渐恢复了元气,不但士气有所回升,不少伤员也成功康复,重新入伍。
东州兵的兵力回升到了一万七千余人,而蜀军也恢复到了一万三千余人,另外还有一千多伤员还需时间休养。
至于剩下的那一千多伤员,自然是没能挺过这个冬日,即便有成都城中的军医救治,也没能挽回他们的性命。
如此一来,联军能够野战的总兵力将近八万人,后备还有一万人可以随时抽调,涪城至成都乃是官道,又是平原丘陵地带,极易行军。只要曹昂有令,虽然不能朝发夕至,但四天之内就能赶到雒城,六七天便能抵达成都城下。
相比之下,刘封军若是去掉自赵韪那边收编的兵力,左幕军嫡系仅仅只有三万余人。
其中陆逊所部能够野战的兵力仅为两万人,爨怏所部守城尚可,野战却不够保险,而且本身还不够融入到左幕军中,贸然参与阵战,是有一定风险的。
刘封亲领三千亲军,再加上傅彤、习珍的四千人,合计七千。
甘宁、黄盖的一万两千水军,虽然大部分都能上岸参战,但水军毕竟是技术兵种,损失了之后想要补充,可是要比陆军麻烦许多的。
因此如非必要,甘宁、黄盖两部水军,能够登岸参战的大概只有六千到八千人。
如此一来,最乐观的情况下,阵战兵力为三万五千人,不足曹军半数,若是再加上成都刘璋军的话,那就更只有对方的三分之一兵力了。
这也是曹昂、曹仁为首联军敢于野战的底气。
不过曹昂、曹仁虽然不惧决战,可他们内心却依旧不想打。
左幕军有多强,曹昂、曹仁还能不清楚?
当年西行迎奉天子的时候,没有左幕军镇场子,曹军一家可根本没法做到。后来横扫颍阴,席卷豫州,鲸吞荆襄,胁降交趾,哪一桩哪一件不是惊世大功。
没有实力,光靠运气可干不成这些事情。
况且他们的目的只是为曹操开疆拓土,可不是为了消灭左幕军。
如今广汉、汉中两郡已经在曹操手中,蜀郡之中大部分的县邑也都在曹军的辐射之下,只是碍于刘璋而没有拿下罢了。
从客观上来说,曹军其实已经吃到了他们预想之中最好的基本盘了。
接下来要做的与其说是消灭左幕军,或者是赶走左幕军,还不如说是劝退左幕军。只要左幕军愿意撤退,曹操乃至整个曹氏都十分愿意承认刘封对益州其他郡国的归属权的。
曹操、曹昂、曹仁这些人又不是傻子,和刘封在蜀中根本没有战斗的必要。
真打起来了,即便赢了,曹军也必然死伤惨重,元气大伤。
届时袁绍南下趁虚而入,蜀中刘璋再趁机作乱,那他们这波入蜀不但前功尽弃,还要损兵折将,那可真是血亏了。
故此,曹昂虽然兵力大优,却一直没有仗势欺人,反而像是弱势一方似的,以低姿态恳请刘封议和。
之所以会采取这个姿态,也是曹昂、司马懿、杨修三人多次商议之后做出的决断。
司马懿认为刘封外宽内深,性似温厚,实为冷厉,观其于扬州所行诸事便可知其行事风格。
因此,司马懿极力反对以势压人,认为若是曹军真想恃强凌弱,恐怕刘封哪怕势弱,也绝不会姑息退让。
曹昂深以为然,才有了这般退让。
曹昂的有心退让似乎感动到了刘封,使得其并没有像之前年节时分送鹿示心那般积极求战,双方兵力越聚越多,却并没有第一时间爆发战斗。
曹昂心中暗喜,想要再接再厉,争取能够早日与刘封达成和睦。
虽然曹军军粮大部依赖于汉中张鲁和蜀中刘璋,可若是能够和刘封罢兵言和,那刘璋和张鲁的家当可不就是曹家的了吗?
就在曹昂继续努力的时候,诸葛亮在江州却是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