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九章 金人十二 (第2/3页)
******
太子是在午后接到消息的,彼时他正在考较九岁的嫡长子钧衡,令其默诵经义。
太子妃卢氏起身接过宫人送来的奏捷文书,然后若有若无地瞟了一眼某人。
此人坐在太子侧后方,一脸羞怯,小腹又高高隆起,显然有孕在身。
此女姓习,出身襄阳习氏,乃前太学生、临邛令习凿齿的妹妹。
太子居习家池之时,不知道怎么搞的,此女不小心冲撞了他。
他不是傻子,略略一想就知道怎么回事,但这个习氏小娘哭起来梨花带雨,偏偏又长得温婉动人。太子久在外公干,许久没碰女人了,目光一时没有挪开。
他这个样子,自然被有心人看在眼里,一切便水到渠成了。
带回东宫麟趾殿后,卢氏热情地给此女安排了住处,但也只是看在孩子的份上。私下里,她可是与太子单独谈了许久,至于邵瑾有没有被挠就不是外人能知晓的了。
与捷报一起送来的还有其余七八份奏疏,太子看到后,放过了儿子,道:“诸般经义尚可,但你只懂背诵,不解其义,今后还得潜心理解。”
“阿爷,我知道了。”钧衡应了一声,十分乖巧。
邵瑾满意地揉了揉他的小脑袋,然后坐到自己常用的案几后,左右看了看,还是他习惯的布置,顿时比较满意。
报捷文书其实他已经看过了,因为是先发到他这边的,他修饰润色一番后,添加了立功人员名单,再发往汴梁。
随便看了看,发现父亲已批准数十员将校的升赏之后,便放下了心,将其放置一旁,又拿起第二份。
甫一掀开,脸色顿时肃然:父亲令漂渝津度支校尉海运五十万斛粮至列口。
邵瑾仔细阅读了正文,然后看向最下方的批注:四位宰相都同意了,也就梁芬话稍稍多了一些,认为应该厚赏这些操舟海运的壮士,若出现海难,则应大加抚恤。
现在需要附上他的意见了。
邵瑾稳了稳心神,提笔写道:“齐王开府乐浪,地僻海隅,特允海运粮秣以资国用,诚乃敦睦宗亲、固守边陲之良策。诸宰辅公忠体国,议允其请,深合公义。”
想了想后,又觉得不太够,于是添了几句:“唯乐浪悬隔,海运艰险。风涛莫测,礁浅难行。为资长兄,伏请敕下有司——
拣选坚固海舶,务求适航;征用谙熟海道、经验老成之舵工水手;
可分数批起运,勿令孤注一舟,以避倾覆之险;
押运官吏,职责攸关,须立赏罚章程,若有侵盗、稽延或重大损折,必当严究。”
写完之后,又仔细读了一遍,这才松了口气,小心地将其置于一边,待其墨干。
太子妃卢氏走了过来,细细一看,赞道:“夫君思虑周全。”
“出去这么久,若还冒失莽撞,不说父亲失望,便是我自己也会懊恼。”邵瑾笑道:“还有什么要添的么?”
“没有了。”卢氏说道。
“没有就好。”邵瑾说道:“其实大兄也不容易。乐浪、带方二郡,比辽东还偏远,我都不知他将来怎么办。若高句丽、百济南北夹击,可顶得住?”
卢氏安慰道:“夫君莫要忧愁。齐王本领出众,且非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