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盛世 第四章 科考 (第2/3页)
况下,恩荫和荐举,仍然占据了主流。毕竟对于皇帝来说,自己熟悉的这些官员家中地子弟,还有熟悉的官员们推荐的人才,总要比一个一无所知的陌生人,来得可靠一点是不?
秦汉以前是如此,刘邦上台之后,他也没有能力改革此事,但刘常满不同。
刘常满虽然对历史不熟,也知道历史上的汉朝,最后是亡在军阀手中的,三国演义中早就说过。而这些军阀形成的重要原因,就是世代恩荫、互相举荐而导致的盘根错节的豪门大族,最后完全控制了地方事务,形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集团。
在古代,选拔人才,其实还有另外一条制度,那就是科举。
历史上,科举诞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包括整个唐朝在内,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所占的比例都极小。以唐朝为例,每三年一次科举,一次科举选拔的,也只有十几个,最多几十个人罢了,在大唐朝需要的人才比例中,只占了极小的份额。
但从宋朝开始,科举在选拔官吏中所占的比例就越来越大,直到最后完全占据了优势,著名的官吏几乎都从科举中产生。
不但如此,刘常满还知道,科举制度,乃是皇帝拉拢读书人,进而拉拢天下精英阶层的重要手法,哪怕一科只取一名,也会给寒门士子们一个希望,使他们不容易心生异心。用现代的话说,既拉拢了人心,又稳定了社会,促进了和谐,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汉十六年秋,大皇帝下诏国中曰:“朕既处深宫,无由得见天下高士;而国土辽远,耆德士俊欲至长安见朕,亦难矣。今诏告天下,若有以厚德高行,耆英长者,孝义廉明,明经通
郡国者,其郡守国相,当以秋为期,公车载之,恭送朕,所过诸驿,以九品官礼待之,谓之待诏,钦此!”
这道诏令,其实并没有什么新意,不过是重申了“百姓举荐”这一条自秦以来就执行着的制度罢了,只是大皇帝加了一条,要求诸驿以九品官礼待之,更加荣宠一点罢了。
一般来说,按照察举诏上的要求,百姓中有人能够“名动郡国”,而各郡国又敢于、愿意送他到都中待诏地。一般都是年高德勋的长者。毕竟,若是弄错了,送了个浪荡无行的“明经通算”者到了都中,惹出祸端来可就不好了。
所以这一条对于天下寒门士子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激励意义,毕竟那都是若干年后的事情了。但汉十六年冬又颁布的一条诏令。却让大汉国地士子们陡然看到了一番希望。
汉十六年冬,大汉国各郡国的交通要道、城隘各处,都贴上了一张榜文——自从大汉皇帝命令供奉院创出造纸术之后,大汉国的诏令,基本上都是写在了纸上。
“大皇帝明诏天下曰:自汉十七年始,朝廷开科举之制,凡我大汉子民,不论士农工商。尽可参加!兹定于汉十七年春,于各郡国春试,合格者,于汉十八年秋,公车送于长安,行秋试。凡秋试合格者,即可身登青云,授予官职,钦此!”
此诏一下,天下寒门士子的心。都被惊动了起来。这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以后读书,不光是可以用来明明德,通大义,知微言,洞玄妙。而且还可以参加科考,搏得些功名利禄,争它个锦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