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意大利宣战 (第3/3页)
清楚,但是他说道:“我们并非没有机会,在地形上,我们可以和意大利周旋,只要国内乱局结束,即便新政府也不可能放任不管,除非他们执意出卖威尼斯和伦巴第。”
“而且,我们也并非完全没有依靠,斯洛文尼亚还有达尔马提亚目前还在帝国手中,奥地利南部也没有陷落,只要能重新和皇帝陛下建立联络,那就可以将这些区域组织起来,对抗意大利进攻。同时,海军也可以配合我们行动。”
维也纳虽然沦陷,但是奥地利大部分区域,依旧听从奥匈帝国指挥,因为维也纳本身在奥地利的位置就比较偏僻,在其东北部的盆地里。
如果之前鲁道夫南下,那他就能以西南战区的十几万兵力为依托,反攻维也纳,不过那样就会让西南防线空虚。
而现在这些力量都集中在博罗耶维奇元帅手里,海军也受其管制。
总体上来说,博罗耶维奇元帅手中的力量,不容小觑,放在和平时期,足以让意大利不敢轻举妄动。
而现在意大利相较于博罗耶维奇元帅唯一的优势,就是兵力充沛,而且后续展开动员的话,意大利的兵力还能继续上升,甚至超过奥匈守军的数倍都不奇怪。
意大利只和两个国家接壤,而法国显然不会和意大利开战,意大利就能专心对付奥匈帝国西南的军队。
5月17日。
意大利陆军和奥匈帝国军队在东伦巴第南部的克雷莫纳展开激战,意大利以五倍兵力强攻此地。
而此时,东伦巴第本就动乱多时,内部意大利人武装数不胜数,在他们的配合下,奥匈帝国守军难以维系,仅不到一天时间,这座重要交通枢纽就被意大利收复,从而威胁东伦巴第腹地,随时有可能切断伦巴第驻军和后方的联系。
东伦巴第多为平原,无险可守,且民众基本以意大利人为主,奥匈军队缺乏民众基础。
交通线路和通讯非常容易受到游击队的威胁,时常被切断,这让前线的奥匈军队很难展开有效防御。
而且,意大利方面人数明显占据优势,而奥匈帝国方面防线距离过长,首尾难以相顾,容易被各个击破。
因此,博罗耶维奇果断命令军队撤出东伦巴第,向北进入阿尔卑斯防线,向东进入威尼斯境内,和意大利继续寻找,从而缩短防线,并且借助地形优势,以山川河流抵御意大利的进攻。
不到一周的时间,东伦巴第就在意大利多面进攻下,重回意大利手中,这让意大利国内十分振奋。
收复伦巴第全境后,意大利兵力向东部集中,沿着波河平原一路推进。
而博罗耶维奇为了降低奥匈帝国军队伤亡,尽可能的在平原地带不和意大利强攻,他手里的兵力打一个少一个,而意大利方面可以获得及时补充,因此,正面决战绝对不是好的选择。
奥匈帝国军队按照博罗耶维奇的指挥,有序向阿尔卑斯山区和威尼斯方向撤退,并且一路上给予意大利还击,一直快到威尼斯城西部三十多公里的地方,奥匈帝国才停下来。
到了这里,一方面奥匈帝国军队可以依托布伦塔河,还有帕多瓦等要塞对意大利进行反击,同时其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延伸的高地,有居高临下的优势,同时从山区距离亚得里亚不到五十公里,这个距离下,奥匈帝国海军可以配合陆军,进行炮火支援。
因此,奥匈帝国军队就完成了收束,在占据地形优势的情况下,围绕一条数十公里的防线,以最小代价,和意大利军队对峙。
一时间,意大利军队的攻势就停滞下来,陷入僵局,想要打开局面,就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和伤亡。
针对这种形势,意大利兵分三路,首先动员国内兵力,持续增援正面战场,强攻奥匈帝国防线,与此同时,意大利山地部队北上,逐步攻克阿尔卑斯山区的奥匈帝国要塞和堡垒,谋求打开北上通道,并且未来从阿尔卑斯合围南部奥匈帝国主力。
最后,针对奥匈帝国海军对陆地战场的袭击,意大利海军也从西部启航,支援亚得里亚海,甚至北非的意大利海军也发生了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