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溃散大演训的目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溃散大演训的目的 (第3/3页)

溃散逃亡就是必修课。

    这个时候的江户地区,富士山还在猛烈喷发,火山灰遮天蔽日,不算是什么好地方,这几年富士山的喷发逐渐减缓,平原、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的江户地区,就变成了人人想要争抢的肥肉。

    丰臣秀吉以聚乐第为幕府,号令天下大名出席他就任将军的典礼,后北条氏没赶上,丰臣秀吉就以此为口实,对江户地区展开了进攻,进攻的主力是德川家康。

    后北条氏知道自己挡不住,他手里都是农民,而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手中,都是兵农分离的武士,后北条氏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投靠大明。

    家督氏政把他的儿子氏直,派到了长崎做人质,希望大明前往驻军。

    以这次演训的结果为主,遴选三千人前往江户长期驻军,如果力有未逮,就立刻撤退。

    德川家康和丰臣秀吉手里的武士,七拼八凑,能凑出十五万武士对江户城发动进攻,而后北条氏只有五万人,大明京营锐卒三千人,就算是以一当十用,人数上也是劣势。

    要不是极乐教搞得丰臣秀吉焦头烂额,江户城早就落入了老乌龟的手里。

    沈维安听完陛下所言,立刻听到了两个字,功勋,立功的时候到了!

    一直等到了午时三刻,回到了北大营的溃散军兵,只有四千三百人,剩下的人,不是没有完成演训,就是被李如松带领的追兵给抓了,追兵一共五个营,但也有限制,主要是为了驱赶,而非抓人,要不然这四千三百人也无法抵达。

    墩台远侯也开始归营,将溃散过程中,违背军纪的状况,全都呈送到了御前。

    朱翊钧在武英楼和戚继光一起整理了这些违纪的内容,整体而言,所有的违纪内容,并不严重,甚至连拉练惩罚都没有,都是类似于踩了农田的小错。

    戚继光让后勤的人,先去把所有的帐,都结了。

    马林欠了苹果钱和炊饼钱,也有几队,欠了饭钱,写欠条百姓不收,只好记下来,报给把总千总,由京营去付钱。

    也有那憨直的人,就有这么一队,出发的时候,口粮跑丢了,就这么走了一天一夜,走回了北大营,饿的两眼放光。

    戚继光和参将、千总、把总们挨个确定了这次前往江户驻军的名册,这次溃散演训,才算是彻底结束。

    “整体而言,难度有点大了,下次类似演训,要减少追兵人数,五个营还是有点太过分了。”

    “还要给军兵带够口粮,这次欠了饭钱,百姓们怕是要说,朕这个皇帝不为人君,居然不给军兵们吃饱饭。”

    “还有那几个扮演追兵却被俘虏的,要进行拉练,他们扮演追兵反而被抓了,这是万万不行的,显然是为了争功,被人找到了机会,贪功冒进要不得。”

    “各营部司局旗队,要做好事后总结,清楚问题所在,下次不要再犯,如果能做到溃而不散那就更好了,这次看起来,还是有些零散。”朱翊钧对这次的演训做了总结。

    第一次溃散演训,力度有点太大,逼迫太狠了,好多人都斗出了真火来。

    有十二个队,都是被追急眼了,干脆设了埋伏,把追兵给胖揍了一顿,甚至还反抓了几个俘虏,一起完成了这次溃散演训。

    还有一个队,路过白各庄时候,看到了村里的地痞在欺负人,把那三个地痞给抓成了俘虏,给抓到了北大营来,这几个地痞,吓得腿都软了。

    值得一提的是,马林率领的三十六人,全数回到了北大营,负重八十斤、一昼夜142里地,甚至因为绕路,走的更多,但马林这些陷阵先登做到了。

    李如松和马林回营之后,就去校场角力了,非要分出个高下来。

    李如松这次输在了轻敌大意上,他本来觉得优势很大,在居庸关山道没有放箭,而是一直想抓活的,这样马林作为俘虏,被他带回来,那李如松便是彻底赢了,结果被马林利用了这个心态,设下了层层圈套。

    当然更多的是巧合,不是白虎涧村的里正、粮长故意指错路,李如松怎么也能把马林抓到。

    京营锐卒固然强大,但戚继光以练兵法为基础建立的这套京营组织、严明的军纪、再加上堪称严苛的纠察,让这支军队强大起来。

    最重要的是,这二十年时间里,形成上报天子、下救黔首的军魂。

    在京师附近的百姓们,对京营锐卒不是畏惧,而是拥戴,愿意为他们的行踪打掩护,愿意为他们提供食物,而不用担心这些锐卒抢他们的钱粮。

    军民互信,是一切强大的根源。

    军纪约束、集体荣誉、百姓信任、忠君体国等作用下,才能把崇高、懦弱、胆怯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炼成钢铁一样的强军。

    “戚帅,你说丰臣秀吉有没有可能,孤注一掷,再谋朝鲜?”朱翊钧等到武英楼内将领们去总结这次演训结果后,才询问戚继光这个问题。

    每当一个国家进入危险时刻,它反而会变得格外的强硬、攻击性极强、更加的激进,越是虚弱,越是会露出獠牙。

    “朕总觉得丰臣秀吉会不顾一切的挑起战争,输赢甚至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通过战争,把所有人拧成一股绳,延续统治阶级的统治生命。”朱翊钧再次讲明了自己的理由。

    大明皇帝始终认为,大明和倭国这一仗,并没有随着京都条约的签订而停止。

    战争通常不是纯粹的对外战略,更多的是对内的手段。

    在困境中保持理智,在混乱中仍然追求秩序,在绝对黑暗中仍然向往光明,这真的是太难了。

    显然,丰臣秀吉建立的幕府,远不如织田信长建立的幕府稳定,他需要通过战争去延续自己的统治生命。

    “所以要在江户驻军,要在石见银山驻军,要在对马岛驻军,防止丰臣秀吉狗急跳墙,他想要再次对朝鲜用兵,首先要把反对他的人压制,一旦大明在江户驻军不得不撤退,就是号角声吹响的时候了。”

    “臣不觉得丰臣秀吉能拿下江户城。”戚继光谈了自己的看法,丰臣秀吉要打赢其他大名,才能再次挑战大明。

    江户地区的归属,就是直观反映,丰臣秀吉是否有能力发动全面战争的标准。

    戚继光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他不认为丰臣秀吉还有能力发动全面战争,因为倭国的人心已经散了,极乐教的肆虐,让倭国的许多共识瓦解,其危害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大。

    戚继光继续说道:“只要后北条氏投奔大明成功,在大明水师、锐卒的帮助下守住了江户城,那就会有更多无力抵抗的倭国大名弃暗投明,现在这些大名们,有了新的选择。”

    这就是共识瓦解的可怕之处。

    石见银山在熊廷弼的经营下,安稳像是天堂,而倭国本身像是活在地狱里,这些投靠的大名们,甚至在倭国都不是耻辱,而是一种更加明智的选择。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