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章:奉天子,以令不臣! (第2/3页)
河南镇镇守总兵官,由陈鸣领。
南直隶,平南镇镇守总兵官,由陈功领。
湖广镇镇守总兵官,由周遇懋领。
山东镇镇守总兵官,由高杰领。
四川镇镇守总兵官,由马祥鳞领。
六镇加权为藩,凡各属之兵马钱粮,皆听其自行征取。
同时六镇总兵皆晋封为伯。
以胡知义为昭武伯、陈功为宣武伯、陈鸣为威远伯、周遇懋为定远伯、高杰为兴平伯、马祥鳞为忠武伯。
六镇加权为藩,和历史上弘光朝廷初立之时,弘光朝廷所下达的诏令相仿。
这也是陈望让自己对于地方的征税,更加名正言顺而要求的。
隆武帝朱聿键,确实是一名刚强的皇帝。
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无论朱聿键心中有再多的想法,手中连一支可以调动的兵马都没有,自然也是没有任何的话语权。
整个南国的兵马,除去两广、福建、江西之外,实际上都是陈望的臣属。
而两广、福建等地的军兵大多都已经在持续的援剿之中损失颇重,仅仅固守本土,防备民变与寇匪都已经是极为困难,根本难堪大用。
而今,南京完全处于靖南军的控制之下。
连守卫皇城的禁军,都是平南镇的军兵。
票拟之权,不在内阁,也不在司礼监,而在于靖南军之中军部。
军政之权,不在巡抚,也不在总督,而在于靖南军各镇之总兵。
“靖南侯……”
陈望目视着放置于香案之上的圣旨。
这个时代,大义的名份仍然重要。
他虽然已经完成了实质性的割据。
但是眼下,仍然需要明廷这个招牌来装饰门面。
单凭原先一个靖南伯的爵位,以及陈望如今的地位与声望,终究难以使得天下万民相从。
在这个时代。
皇帝。
代表着的,是真正的至高无上。
一直到清康熙的晚期,打着所谓的朱三太子旗号反清复明,仍然能够拉起不少的兵马,由此可见一斑。
身为权臣,想要篡位自立。
在宋之前,都必须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
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朝,便是起始。
不过在宋时,陈桥兵变的赵匡胤,却没有经历这一过程。
但是明朝完成一统,迄今已过两百余载,天命皇权的观念再度深入人心。
黄袍加身的事情,难以再现。
现在,陈望也并不着急。
他现在正值春秋鼎盛之时。
国家最高的权力被他牢牢掌握在手中。
南国的朝廷,也在他的掌控之中。
他现在差的。
仅仅只是功绩和名望。
剿灭国内的叛军,击败几次建奴的部队的威望,并不足以支撑他完成改朝换代这一举措。
现如今,最为重要还是维稳。
等到击败建奴,收复北国,平灭闯逆,克复三秦之时。
到时候无论陈望想要做什么。
一切都只不过是水到渠成之事。
“听闻总镇领大军沿运河北上之后,多尔衮便领兵自沛县回援,固守济宁。”
“此前情报司传报,清军在攻陷京师后不久,便征募民夫数万人,在济宁修建堡垒炮台,于运河内部多设障碍,又沉舟船百艘堵塞河道。”
“同时,清军还在运河附近修筑炮台三座,以护持堵塞河道段。”
“而且这里同时也在济南城东部署的火炮射程范围内。”
代正霖看到了陈望投来的眼神,当下明白了陈望的意思,立即将目前的局势汇报给了陈望。
“根据李青山那边的回报,就算是不受任何干扰,清理河道恐怕都要花费月余以上的时间。”
在内陆作战,很多时候水师占据优势,对于战局的影响也不大。
这一点在北方尤其明显,水师占优最主要提供的助力其实还是后勤。
原因很简单,在内河流域实在有太多可以反制水师的办法了。
除去最为让人熟知的铁锁拦江之外,还有的就是如今清军所用的办法。
在航道的浅水区钉入尖头包铁的木桩,这些木桩的作用类似于暗礁,如果来袭舟船不下水清理,直接航行而来,战船的船体会因此而受损。
明时东南倭乱,明军在浙江、福建沿海布设“梅花桩”,也就是水下交错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