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二百零六章 非为策论,只为人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千二百零六章 非为策论,只为人心 (第2/3页)

因一桩“制学试官之举”而聚拢目光。

    原来,国子监近日奏请开设“春闱讲策”,拟于建德堂设三日讲座,由东宫讲士出题,学子论策,太子亲观,籍以试士育才。此举非为科举,而为东宫择人之策。

    消息传出,满朝沸然。

    有老成持重者暗赞:“太子重士,志在广才。”亦有阴沉难测者冷笑:“恐是藉此聚名,树羽翼耳。”

    而王府中,朱瀚却不急不躁,端坐院中石台,信手执起一枝落花,望着它在指间颤动,似在权衡什么。

    黄祁轻步入内:“王爷,东宫设讲策三日,太子亲临,礼部、吏部亦应邀前观。”

    “可是……”他顿了顿,终道:“翰林院掌院刘广今日请病,却遣三名直讲代观。”

    朱瀚不答,只抬手落下一子,语气如常:“病?他倒病得巧。”

    “他不愿来,是知来则得‘表态’。他不愿背身避面,只能装聋作哑。”

    黄祁问道:“王爷是否要明示太子?”

    朱瀚摇头:“不必。”

    “此事他自己看得明。他若能借讲策之机试人、驭人,不需我提点。”

    说罢,他站起身,缓步于小园中行走,片刻又道:“不过,讲策一事,虽为择士,却易引流言。”

    “让人传话杜世清,出题必须避‘势’而谈‘政’,避‘名’而谈‘义’。不能叫人抓住把柄,说这是东宫暗设新科。”

    黄祁领命离去。

    而此时,建德堂外,诸士早已汇聚。堂中设座如列星辰,案上铺素纸,墨香微散。

    朱标着素青衣,立于台上,环视一圈,开口道:“今日之策,非为试才,亦非为擢名。”

    “是为观诸位于政道之间,明是非、辨得失之能。”

    “本策之题,曰:‘若民勤而食薄,政简而忧多,君子将何为以解之?’”

    此题一出,堂下诸士皆凝神静思。

    顾清萍立于帷幕后,低声对吴琼道:“殿下之题,避‘国制’,谈‘民本’,既合义理,又无旁议,正合其道。”

    吴琼点头:“殿下数月以来,愈发圆融,却不失锋锐。”

    三日讲策,士子书成,择十二人讲读答策,东宫亲观。

    而今日第三日,却有一人引起了诸多目光。

    那人名韩清风,年二十六,身长七尺,眉目清朗,声音沉稳。

    他所答策言辞古雅,却极富条理,既不浮艳,也不拘常道。

    他起身拱手:“学生以为,政之忧不在其简,而在其所简者为民所难;民之勤不在力所穷,而在心无所托。”

    “食薄者,未必田贫;忧多者,未必法苛。”

    “唯有上应其情,下察其愿,使政不离人情,人不逆其令,方为善治。”

    堂中顿时一静,连朱标也微露欣赏之色。

    顾清萍低声道:“此人……”

    朱标微微颔首:“是个可用之才。”

    待讲毕,杜世清将诸人策录尽数呈上,朱标翻阅至韩清风之策,沉吟良久,唤吴琼低语数句。

    翌日清晨,东宫传旨,韩清风破例入东宫行读,列为建德堂副讲。

    消息一出,满朝皆惊。

    讲策仅三日,立刻起用讲士,太子用人之速之断,令人侧目。

    而更令外界不解的是,韩清风出身寒门,素无显亲故,唯于三年前一度投书礼部,被刘广斥为“辞尚诡巧”,自此无缘仕途。

    此番复起,登堂入东宫,等若打了刘广一个耳光。

    果然,数日后,礼部便有人借题发挥,称“新设讲士未历荐举,不合体统”。

    朱瀚闻之,轻笑一声:“果然按捺不住了。”

    黄祁在旁:“是否遣人应对?”

    “不必。”朱瀚摇头,“东宫设讲,是为论道,不是设官。韩清风虽未历荐举,但非授官而是行读。”

    “他们若真敢上疏弹劾,反成虚击。”

    黄祁迟疑片刻,道:“王爷……那韩清风若是东宫启用之人,是否需查其底细?”

    朱瀚缓缓转身:“你倒提醒了我。”

    “既能策言得体,又为旧被斥者,却无怨语,可疑。”

    “你去查,不为阻他,而为护东宫。”

    “倘若他真心奉道,可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