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朝中之人,我们不懂 (第2/3页)
台,取来折扇题:“素衣未必白,须看心中净。”
句读分明,却显得有些尴尬,似欲将话题拽回个人心性,却失了文彩之美。台下一片嘘声,无人和赞。
朱棣勉强收扇,面色微白。
程漠与韩昭在侧,欲出口救场,却被朱棣冷声止住。宴会气氛顿时倾向东宫。
随即,顾清萍将茶席缓缓移至厅后。
数株桂花枝插于茶案之边,案上酒杯中漂浮桂瓣。
朱元璋示意两府子弟举杯品茗,并以讷言试其诚心。
朱标举杯第一,凝视杯中桂瓣,微笑道:“花虽易落,香自长存;国虽多难,志坚不移。”仰首一饮,杯中花瓣随唇角微扬,落入杯底,意味深长。
朱瀚随之举杯:“天涯此桂,同奉百姓;朝廷此火,共护江山。”语毕,落杯花瓣轻荡如波。
朱棣接过茶盏,却迟疑片刻,呷了一口,却不敢多言。
韩昭见状,急忙开口:“殿下此香味独特,似可助思。”急转话题,无奈话既浮浅,更显尴尬。
宴会至此,已分胜负。朱元璋深深满意地点首:“朕今日大得所观,太子之文才、王爷之才见皆出我想象。此会堪为后世典范。各位退下,太子与王爷、衡宁妃留下,朕有旨相商。”
群臣退下,宴会收场。朱棣神色凝重,匆匆回府。朱标与朱瀚、顾清萍被引至御殿。
朱元璋端坐,目光如炬:“今日花厅之会,朕见太子之度量与才华兼备,王爷亦尽展扶助之能。然朕心有所感,朕皇族之道,不惟文采,更当心怀百姓,以德服人。太子可否于明日选择三郡里正,与百姓议政,让朕细观太子之执政之方?”
朱标心头一震,却恭敬答道:“儿臣愿领三郡里正之职,访民所需,细察民情,不负圣心。”朱元璋微笑:“好,就从汴京东郊三里铺始。”
朱瀚俯身:“臣愿随身辅佐,以实录访情之所闻,呈于皇上。”
朱元璋点首:“此行若有成效,便是太子得民之始,王爷扶持之力。切记谨慎。”
朱标一身素蓝常服,站于东宫前院,目光投向远处缓缓聚集的百姓与乡正,目光沉静如水,指节却紧紧攥住袖口。
顾清萍立在一侧,轻声劝慰:“殿下,此行之重,胜过往日百朝。三郡之民若能信服,父皇所试便是肯定,朱棣再起风浪,亦掀不起大波。”
朱标看她一眼,微微一笑:“若无你与皇叔筹划,我今日恐怕还要在文墨堆中兜转踯躅,连百姓口音都听不全。”
话音未落,朱瀚自侧门缓步而至,青衫无饰,却威仪自成。
朱标忙迎上一步:“皇叔,今晨一切俱备,只等您一言定动。”
朱瀚微微颔首,眼中却有一丝揶揄之色:“太子之言,倒像是要让本王来主这访政之局?”
顾清萍掩嘴轻笑:“王爷此言差矣,殿下如今志气不凡,王爷只当随行顾问便好。”
朱瀚抬眼扫过两人,心中却另有打算——三里铺虽小,却是朱元璋故年发迹之地。
如今让朱标前往,乃是明试太子政德,暗察其人情冷暖。
若此地安抚得当,必然赢得圣心一重信任。
“走吧,”他轻声道,“今日访政,不许动用仪仗,不许铺道张旗,随本王便服而行。”
“可若百姓不识我……”朱标迟疑。
“若你只有身份,没有人心,那这太子之位,本就坐不稳。”朱瀚语声温和,却字字如钧。
午后时分,三人抵达三里铺。
这是一片老旧的民居与集市交错之地,瓦房低矮,砖墙斑驳,街角的豆腐摊上飘着热气,几个孩童奔跑打闹,丝毫不觉三位权贵的踏足。
朱瀚叫住一位赤脚少年:“小兄弟,你家里可有长辈?我等欲寻当地里正。”
那孩子擦擦鼻子,睁大眼望着几人:“我阿爹就是里正,你们找他做甚?”
“我们是来问事的。”
“问事?”孩童歪头想了想,突然笑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