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王权之争,非一日之功 (第3/3页)
既然牵连如此之广,便当一刀切。魏洪、卢简,俱为叛逆。今日起,除去其一切职务,发配边疆,永不再得接触朝政。”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一圈大臣:“同谋者,皆一并清除。”
众大臣纷纷低头,内心复杂不已,但无一人敢再提出异议。
朱标也站在一旁,神色严肃,低声道:“父皇,此事若能得以清理,东宫定能稳固。”
朱元璋点头:“此事,本该由你亲手处理,既然你能做到这一步,便当自信。”
“父皇,儿臣必不辜负您。”朱标声音坚定。
朱瀚静立在一旁,眼中闪烁着深邃的光。
东宫的晨曦带着寒意,薄雾渐散,天色微亮,朱标静坐于书案前,眼神空洞,似乎陷入了深思。
宫中的一切,原本如水波平静,然而今日,却如同突然炸开的湖面,波澜起伏,难以平息。
外头传来脚步声,轻轻的,却也让他从沉思中回过神来。
他抬头,只见顾清萍已经推门而入,身姿轻盈,素净的衣袍随着步伐轻轻飘动,眼中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疲惫。
“太子妃。”朱标微微起身,声音低沉,“你来得正好。”
顾清萍静静地走到他身边,轻轻将案上的书本整理了一下,才抬头看他:“殿下,皇兄这边的局面,您可已经知晓?”
朱标点点头,语气有些复杂:“我听闻了。魏洪和卢简的事,事关重大,朝堂已乱成一锅粥。”
顾清萍微微一笑,语气却带着几分冷意:“事已如此,殿下不必过多担忧。若我们没有处理得当,事态恐怕会更复杂。”
朱标目光一闪,轻叹一声:“你说得对。朝中之局,已非我一个人的心血所能左右。每一个决定,背后都有太多的人在推波助澜。”
顾清萍看着他,轻轻开口:“太子虽心思慎密,但必须记得,宫中的每一张脸,都是面具。更何况,站在你身旁的每个人,未必都是真的盟友。”
朱标目光沉凝,沉默片刻后,忽然问:“你觉得……魏洪的倒台,真的能为我带来安稳吗?”
顾清萍轻轻蹙眉:“魏洪倒台,或许可以暂时打破目前的僵局。但这并非根本的解决之道。敌人会换一种方式来挑战你,而你,需要准备好迎接这一切。”
朱标握紧了手中的卷轴,微微低头:“我知道。父皇的重任,已经交到我的肩上。可若真要将这些旧臣一一清除,我怕……”
“怕什么?”顾清萍轻声问,“怕他们的力量无法彻底拔除?还是怕父皇的安排会让你在权力的风暴中失去自我?”
朱标目光闪烁,眼中露出几分动摇,但很快又恢复了冷静:“我不能让这些人破坏我所要守护的东西。我不能让父皇失望,更不能让东宫的根基被动摇。”
“你明白就好。”顾清萍微微笑了笑,“记住,王权之争,非一日之功,非仅凭一时之计就能改变的。你若真正想稳住东宫,首先得赢得朝中百官的心。”
朱标深吸一口气,缓缓起身:“我会去见父皇的。”
夜幕降临,皇宫内外依旧充满紧张的气氛。
宫中各路大臣纷纷接到指示,明天将召开紧急议事,讨论魏洪与卢简的最终处置。
而朱元璋正在御书房内,与几名重要大臣密谈,气氛凝重。桌上的地图和文件已经铺开,几名心腹大臣正低声讨论着接下来的战略。
“魏洪虽倒,然兵权一事不可忽视。兵部尚书一职,必须迅速空缺,否则百官心中必生疑虑。”李善闻皱眉,语气中带着忧虑。
朱元璋微微点头,声音低沉:“是的,魏洪虽然被拔除,但若不及时安插新官,兵权必会成为动荡的根源。”
“陛下,太子殿下如何处置?”另一位大臣问道。
朱元璋沉默片刻,缓缓说道:“太子若想真正稳固东宫之位,除了拔除敌人,最重要的便是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尤其是手握兵权之人,绝不可忽视。”
“父皇所言极是。”朱标此时从外走入,面色冷峻,话语也带着几分决断,“儿臣已经准备好了,明日便动兵权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