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三十二章 政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三十二章 政治 (第2/3页)

一个伟人地阶级分析法。国家就是一个阶级镇压另外一个阶级地暴力机器。阶级问题不是宁夏地主要矛盾。而民族问题地解决才是重之重。

    这批俘虏军有十多万。而宁夏总人口也不过两百来万。可以说。这些人代表着宁夏路地社会主流。笼络住这么一批人。才是杨华现在最需要做地事情。

    随着地方政权地建立。银川军也出发去河套平原了。

    那边地情况比银川平原要复杂些。银川平原人口众多。百姓多以小自耕弄为主。

    随着党项贵族大地主被河东军整个地连根起出,小自耕弄已经成为宁夏路的主体阶级。银川平原民心稳定,已经成为杨华手头最可依靠地粮食基地和主要兵源地。而河套那边则多以牧民为主,这些党项人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社会结构也多以部族为主。要想管理他们,则要多花上一些心思。

    一想起河套平原的事,杨华就有些头疼。

    最后,他还是借鉴了后世的一些管理经验,决定让银川军去河套之后,将牧民们都依部落编成不同的队,登记造册。并将牧场依照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划分成不同的区,收归国有。到夏、冬两季时,国家按照各部族的牲口数量核定牧区。

    草原问题的关键其实就两点:人口数量、牲畜数量。

    牲畜数量问题关系到草原的承载量,若牲畜多了,草不够吃,自然有寻找新的牧场。只要国家牢牢地掌握着草场,就算是掌握住了游牧部落

    。

    当然,国家要想将牧场收归国有,有些部落定然不肯答应,甚至会起兵反抗。银川军这次去河套就是干脏活的,反正于忆和余良手头的一万人马都是从俘虏军抽调的精锐,下手非常之狠。余甚至认为,杨华这次派他去河套的意思是让他将那些盘根错节的部落理上一理,最好能将部落上层一扫而空。

    他也有决心干好这事,只要草原上只剩下贫穷的牧民,再没有酋长老爷。国家也就成为他们直接统治者了。

    至于人口问题,也是草原上一个让人无比头疼的问题。草原的承畜量有限,能够养活的人口也有限。一旦风调雨顺,人口大量繁衍,草原上的出产也就养活不了那么多人。那么,南下抢劫汉人就是唯一的出路。

    在金国,女真上层唯一的手段就是实行减丁政策,派部队定期到草原杀人,以维持一个让他们感觉到安全的数字。

    当然,这样的手段实在是等而下之。杨华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既然草原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口,那好办呀,我来帮你们养。

    他决定在河套草原的黄河灌溉区定期招募破产牧民,由国家发给土地、农具和种,让他们转职做农民。并实行优惠政策,一旦牧民定居,变成农民,可免征三年赋税。如此,河套平原即得到了开垦,国家也可增加收入,而草原牧民多余的人口也找到了出路,不在成为国家的隐患。只要那些党项人肯去当农民,迟早都会被汉化掉。

    实际上,后世的河套经过千年开发,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农业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