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心不易 (第2/3页)
一把将姚友仲扶起的时候,杨华突然有一种明悟,胸豁然开朗。以往遮挡在眼前迷雾散开了。这是一种崭新的境界:随心而行,只要问心无愧,宽广天地自可任意翱翔。
唯刀辟易,惟心不移!
什么兵法、谋略和个人勇武在这个时代毫无用处,也无一足取。得民心者得天下,赢得民心的权术和政治手腕才是大道。
想通此节,杨华纵声大笑。
姚友仲有些迷惑地看着杨华。
杨华拍了拍他的肩膀:“姚统制,你还是不明白我杨华的心啊!”
说完话,他解下腰上的横刀,又一把脱掉铠甲,轻蔑地扔给宫门前的内侍,“带我去见陛下。”他提气长啸:“河东节度使杨华觐见大宋皇帝万岁!”
声振屋宇,竟盖过了远方连天的战火。
到禁的皇帝精舍,杨华一身布衣地站在院,朗声道:“臣杨华觐见皇帝万岁,万万岁!”
屋里没人说话,只几个禁卫呆若木鸡地站在屋檐下,用表情复杂的目光看着杨华,半是崇敬半是惋惜。
但杨华却一提衣摆,神情恬淡地跪在雪地上。
冷风袭来,头顶的一树腊梅花扑簌落下,纷纷扬扬的雪花落了他一头一脸。
也不知道过了多少时辰,屋的皇帝还是没有理睬杨华。
杨华心如止水,无怨无喜。
终于,屋檐下的值班卫士有些微微的骚动,他们也有些不忍。
“当!”一声从屋传来银勺与玉敲击的声音,屋檐下的骚动也安静下来。
皇帝的声音微弱地传来:“杨华。”
“臣杨华叩见陛下。”
“我问你,你为什么不遵圣旨擅自出兵,意欲何为?”
杨华:“勤王保驾。”
皇帝的声音有些恼怒:“这么说来,朕倒错怪你这个大功臣了。怎么别的人都没来,就你一个人进了东京。”
“张叔夜大人也进城了。”杨华依旧纹丝不动地跪在雪地里。
“你……大胆。”皇帝被杨华顶得有些说不出话来,沉吟片刻:“那么我问你,聂昌何在,他不是去找你了吗?“
“杀了!”
“什么!”屋人大为震惊,里面传来摔东西的声音和太监们的惊呼,“擅杀大臣,杨华,你要谋逆吗?”
杨华:“聂昌矫诏,该杀!”
皇帝说不出话来,割让三镇虽然是朝众大臣的共识,但因为这个条约实在太屈辱,也只能发密旨,大内之并没有留底。皇帝的圣旨作为法律书,为了维护其尊严和有效性,一般都会在大内留一个副本归档。若现在治杨华抗旨不遵之罪,必须去将副本起出。
现在杨华就是吃死了皇帝拿不出副本这一道软肋,一口咬定聂昌是矫诏。
其实杨华完全可以将聂昌的死推到赵清父头上,反正聂昌是赵守真他们在监牢里打死的。
可是,现在赵守真是河东军军官,是他杨华的人。把部下推出去挡祸不是杨华的风格。作为一个领导者,就要有担待。若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杨华也没有脸做那千河东勇士的统领。
杨华:“聂昌勾结北奴,假传圣旨,败坏陛下名声,如此国贼,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倒是陛下却来责怪杨华,杨华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你、你倒责怪起朕来了……”屋人一急,不住地咳嗽。又传来一片慌乱的声音,有太监惊慌地喊,“陛下,陛下!”
“扑通!”一声,有人栽倒在地。
有太监大喊:“快来人啊,陛下昏倒了,传太医!”
杨华一惊,忙从雪地上站起来,大步往里面冲去。
两个禁卫栏在杨华身前,杨华大怒,“滚开!”一把推开二人走了进去。
同上一次分别时相比,皇帝已经瘦得不成*人型。一张脸淡如白纸,颧骨高高坟起。现在的他呼吸很微弱,只胸口时不时起伏一下,让上面沾的热血显得异常醒目。
杨华吓了一跳,这皇帝怎么变成这样了,简直就是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现在的皇帝和死不得。一死,开封就完了,他杨华、河东军和满城百姓都要随皇帝一起陪葬。在封建社会,皇帝的驾崩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
而且,皇帝也是被自己气的。若就这么死了,他杨华也就变成国贼,只怕连皇宫都出不去。
杨华忙扑到皇帝身前眉头问:“陛下上半年还好好的,现在怎么这样了?”
一个满面泪水的太监回答说:“陛下修炼太猛,又常服仙丹,身亏虚得紧。”
杨华脑袋里“嗡”一声,仙丹一说本就是无稽之谈,其实不过是一些乱七八糟的有毒物质,这东西是会吃死人的。
他忙撬开皇帝的嘴巴,定睛一看,里面堵满了浓痰。皇帝大概是也被自己气得痰迷心窍,休克过去了。也顾不得脏,杨华忙俯下身体,嘴对嘴将皇帝嗓里的绿痰一一吸出了。
众太监看得目瞪口呆,面上都带着恶心的表情。
杨华又在他胸口按了几下,良久,皇帝这才醒来,“朕可是大行了!”
太监们都欢呼起来:“陛下活过来了,陛下活过来了!”
这个时候,太医才冲冲跑来,折腾了半天,开了剂方,说皇帝只是虚火上升,不碍事的,吃点药就好了。说完,提笔写了几行字,就跑了。
历来,太医院的药方是世界上最不靠谱的东西。只要吃不死人就算成功,至于治病,却不在太医们的业务范围之内。太医开方讲究一个稳字,宁可不治病,但绝对不能让皇帝吃出毛病来。
杨华漱完口后,一个太监过来小声说:“杨大人,陛下精神好些了
经过这一翻折腾,杨华和皇帝也没心思在对嘴。
皇帝赵桓喝退左右,就留杨华一个人在精舍,他躺在胡床上,流着眼泪对杨华说:“杨华,刚才听内侍说,是你用嘴吸的痰,朕这条命是你救回来的。朕一直怀疑你,这一点朕也不隐瞒于你……你对朕还是忠心的,朕不是石头人,你的情义我怎么会不知道。”
杨华:“陛下,杨华本是一个普通士卒,是你把我提拔到一镇节镇的位置上。杨华报答陛下的恩情还来不及,哪里还敢有其他心思。臣这次违旨来东京勤王,是心里头着急啊。臣也想过,将来
被御使们弹劾,甚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