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太原一日 (第2/3页)
的。后来因为实在太麻烦,河东镇就将这个业务承包给了私人商贩,让商贩们自行经营。每月只需要交纳一定数量的租金就是。
街边地店铺也开门营业,一片下木门板的声音。不断有居民提着木桶出来买水,河水很便宜。一钱一桶。
然后出现的是挑着担叫卖早点的贩。还有大量进城卖菜的百姓。
金军撤退后,城已经解严,几乎在一夜之间,戒备森严地太原恢复了活气。随着大量人口的涌入,这座小小的城市突然繁荣起来。
但街道上还是有一队队士兵排着整齐的队列来回巡逻。
王贵以前在汤阴本是个浪荡,跑过很多地方。不管是在相州还是在东京,都没看到过这么早起床的人。宋时的城市军民都起得很晚,一般都要到午时分才懒洋洋地走出家门,上街吃饭、溜达。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懒散而颓废的气息。相比之下,战争的太原却显得精神百倍。活力十足。
满街都是青年,这是一座年轻的城市。
嗅着清新地空气。吹着晨风,王贵有些精神焕发了。
在城转了一个上午。王贵感觉背后始终有人盯梢,这让他有些不舒服。正要转身回去将那个尾巴揪出来。街道那头突然一阵骚动,有人在大喊:“快去水西门,那边有活儿!”
“又活路做了,快走呀!”
无数人从各条街涌来,都朝着同一个方向跑去。
太原城里有太多没有工作的百姓,几万人闭上眼睛要睡,睁开眼睛要吃。现在,城外地土地已经荒芜,要想添饱肚,必须工作。所以,当人们听到有活路可做,都骚动起来。
王贵心好奇,也随着人流朝水西门走去。
走了半天,挤出了一身热汗,这才来到一片空旷的广场上。这一片以前大概是一处居民区,后来毁于战火,被平成一片空地。抬头看去,远处地房屋上还带着过火的黑色痕迹。
再看广场正挂着一个横幅,上面写着一排大字:太原府劳动力市场。
横幅下面排了十几张桌,桌上放在几个小木牌,上面分别写着:招聘木工、招聘铁匠、招聘泥工、招聘雇农。
一下挤了上万人,场面有些失控。
桌后面地小吏们声嘶力竭地大叫:“不要挤,不要挤,杨侯那里有一万多个活路可做,人人有都份。”
“排队,排队!”
长长的队伍排了起来,队伍地百姓缓慢地向前走去。为了防止有人插队,甚至有一个小吏治提着毛笔逐一在民夫们身上写上号码。有一个小吏试图把毛笔朝王贵脸上画来,一看到王贵腰上挎刀,这才红着脸说了声:“抱歉,看错了。”
百姓们都随身携带着社区出具的身份证明和保人的推荐,一个接一个走向前去登记造册。
王贵仔细研究了半天,这才把这个所谓的招聘会弄明白。
总的来说,这里需要招聘的工人分为三大类:“水泥工、土建工、雇农。
水泥是什么东西王贵也闹不明白,据说那里需要一千个人;土建工需要五千,听说是去建新城,太原的确有些小,需要扩建;至于雇农。河东军军功授田之后,地里需要大量农民耕作,这一片要招一万人。
三项加起来。需要一万千人。如此一来,整个太原还真看不到一个流民了。不过,王贵还是发现不对,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全部依赖河东军,整个太原不就便成杨华的家人了?这已经是一个活脱脱的藩镇,难道……杨华想割据?
一想到这点。王贵心突然有些害怕。太原这么多人,又大多是青壮,将来若有事,杨华一声令下,满城都是带甲之士。长此以往。如何得了?
不一会儿,一个年轻地士跳上桌,朗声道:“吾乃河东镇杨侯麾下记事虞允,大家都放心,但凡有手有脚的,杨侯都会被你们一口饭吃。耕者有其田,寒者有其衣,饥者有其食。杨侯有信心把太原建设成一方乐土,请大家放心!有的是活干。等新城建好。杨侯会将新城地房屋、店铺平均分发给大家。至于去耕地的雇农,我河东军也不会亏待你们。日后若开辟出新田。将优先分配给你们。”
“万岁,万岁!”
到处都是人们的欢呼。所有人都一脸的激动。
王贵看得心害怕,忙推开人群。找了家小店,胡乱吃了点午饭。这才按下那颗不住狂跳的心。
正在这个时候,那边的一处像是军营地围墙内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夫顿兵之道,有地利焉:我先据胜地,则敌不能以制我;敌先居胜地,则我不能以制敌。若择地顿兵,不能趋利避害,是驱百万之众而自投死所,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兵法曰:地形者,兵之助。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下者,将之道也。孙武论之曰:变之地,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听那声音却十分稚嫩,竟是一群孩童。
“这是什么?”王贵大感惊讶,忙问店小二。
小二笑着说这群孩是杨侯收养的孤儿,有一千多,杨侯菩萨心肠,不但给他们饭吃,反办了个学堂教他们读书识字。说到这里,小二一脸的崇敬:“阿弥陀佛,杨侯真是一个大善人啊,日后这群孩没准还真出几个状元、相公什么的。对了,每天晚上,军队地军官们都要过来听课。说是要扫啥盲……杨侯也有来上课的。”
王贵冷冷一笑:“不会出状元的,要出也只会出大将。”那群孩童念的那是什么四书五经,是兵法,而且是非常实用的兵法。
这个杨华想干什么。
王贵心有些烦躁,帮付了钱,朝那座学校跑去。
学校外围着一圈围墙,墙根有一颗歪脖臭椿,王贵沿着树干爬了上去,低头看去。却见下面一间教室里端端正正地坐了十来个孩,正捧着书随先生大声唱读。再看那先生也不是标准的人,身高体壮,一身戎装,“盖言地之利,倘不知一,则非霸王之举,况皆昧者乎?”
“霸王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