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中情局的特工训练 (第2/3页)
地位。
正因为保罗.凡奈克吸取了当今大多数武道的精华,所以说他所教授的格斗术应该代表了当今世界武坛的最高水平。
方纪新在两月的训练里,感到自己受益匪浅。有那么一刻,他甚至产生了和教官一较高低的冲动,最后还是忍住了。
他相信,这个机会迟早会来,但不是现在。
(补充:截拳道与世界功夫的比较。近年来,通过挖掘整理,国内武术界已把许多散存在民间的优秀拳种和秘传技法公诸于世,并提出了“将中华武术推向世界”的口号。此种迹象表明中华武术推向世界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但现行的散手竞赛机制却严重的影响技击术的发挥,把技术固定在了“拳击加腿再加跤”的框框内。从这一点来讲,散手技术的丰富性是绝对无法与李小龙的技击术相提并论,因为李小龙的截拳道首先是集传统武术精华之大成,而散手运动缺少的就是这些。近几年来虽也提倡与鼓励使用传统技击术动作,但起色并不大。
(一)、截拳道与散手运动在拳法上的比较:李小龙的拳法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充分运用“节约的经济线”(即两点间的直线)的技击原理,所以它打击对方的机会和实用性最佳。李小龙一反传统观念,而注重“活用”的方法。他提倡的是随机应变、条件反射式的技巧,这也是笨而“重”的散手拳法所无法比拟的。李小龙出拳时讲求的是“短”、“快”、“狠”,而散手拳法则注重“长”、“快”、“重”,两者在观念与内涵上截然不同。在拳法的具体运用过程中,“攻守抢中线,集中于中央突破”为截拳道的拳理要诀之一。李小龙要求拳手对此需深刻领悟和灵活运用。而在散手拳法中则绝无此观念,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再者,李小龙在出拳进攻时,皆善于用脚控制住对方的脚,用以控制住其重心和限制其动作的发挥和施展。
(二)、截拳道与散手运动在腿法上的比较:李小龙以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些腿法为基础,并吸收了空手道和其它一些国家技击术中腿法的优点和特长,而创编了在世界武坛中独树一帜的“李式”腿法。而散手运动的腿法却仍以老三腿(踹、蹬、扫)为主,且在战术上缺少变化。李小龙的腿法在施展时以短快与脆狠而著称,它运用的是爆发力,这种力量也许未必能把对方踢倒,但却能把对方踢伤。相反,散手腿法运用的则是大开大合的长劲,运用这种劲力可能会把对方击倒,但却没什么杀伤力,因为对方起来后仍能继续进行缠斗。此外,由于李小龙的动作短小,因此动作速度亦相当快捷,许多时候,对方尚未反应过来,即在懵懂中挨上了李小龙的致命重腿而饮恨擂台。事实上,李小龙的本体速度并不比常人能快多少,重要的是其动作在设计上要更为科学、合理一些而已。
截拳道与空手道的比较
空手道与中国武术有着明显的“血缘”关系。中国武术中少林拳对空手道的影响最大,也颇接近,正因如此,空手道至今都没能摆脱中国武术的影子。千百年来中国武术的主要流传方式是套路,也就是“型”,这种“型”是进步的绊脚石,而空手道从中国武术中遗传了这种“型”。尽管近些年来有了以格斗为主的“硬式空手道”和“全接触空手道”等,但这只是一种外形上的改变,其中的内涵与中心要旨仍没有改变,所以说现在的空手道仍不是“自由”的,仍是受“型”所束缚着的一种“表演性的‘搏击’功夫”。
在实战训练中,空手道讲求的是自由对拆练习,这种方法虽比中国武术的散招训练进了一步,但与李小龙的技击术相比还是略逊一筹。因为空手道只是在模仿实际搏斗,或摆出一副虚有其表的型。象这种硬把变幻莫测的现实技击固定化,对实战来说毫无意义。由于空手道源自于传统武术,故在防守上亦继承了幅度过大的弊端,而且防御时自身后移过大,这样虽可保证自己的安全,但却不易发起反击。截拳道则不然,因李小龙善用以打为消,且常常是迎势而上,所以往往可打对手以措手不及。由于李小龙还擅用左手防御和前手反击的打法,因此更强化了动作的突发性,在这一点上,空手道是绝无法与之抗衡的。这一打法特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