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学校 (第2/3页)
没想到苏荔盖完浴室之后一切就变得不同了,城里的贵人们像疯了一样的要瓷砖,而景奇的窑太小,根本就赶不上货,而其它的窑厂就趁机的参与进来。瓷砖就像老爷子说的,能有多难?没几天的工夫,景奇以为奇货可居的窑厂利润被挤得干干的。施工队却不同,贵祥的工人手艺好、损耗少,大家宁可等着也要等到他们去安装,于是天天忙个不停,其实他心里也直打鼓,万一城里的人都装完了,这些人怎么办?没想到这边的活没做完,苏荔又盖上新学校了,那就需要更多的瓷砖和工人,苏荔也不会为难景奇,怎么说他最早做的,于是大部分瓷砖也是用他那儿,景奇也就老实的跟苏荔认了错,老实的听苏荔和宝宝的调遣了。
而物化系是最早出成绩的地方,他们从中国制墨工艺中吸取了灵感,把石墨磨成粉,水洗加入泥土,做成了新型的铅笔,最大的好处是把铅笔的成本一下子就降到最低,从添加的泥土分量不同竟然还做成了软硬不同的笔芯,让北京城的学生们全都养成了用铅笔的习惯。这也让老爷子本来对苏荔制造科学疯子的计划抱着怀疑的态度,一下子也就起了质的改变,铅笔的优势显而易见,更重要的是这可比买毛笔便宜很多,又很干净,不会写完字弄得一脸一手的墨汁,很适合孩子的起蒙之用。在朝堂上大家赞赏,并多加赏赐物化系的专家们。朝臣们一看老爷子这么欣赏,于是把子弟送到新学堂也就成了风气。
宝宝则是看到了“钱途”,一是抓紧时机开了铅笔工厂,赚的钱又买来周边的一些土地,继续扩建建校园。而这一波运动中,舒心和顺心则莫名其妙的发了一笔财。他们当初买地一是为了照顾苏荔,另一方面,他们的思维里,土地还是最实在的。
苏荔给他们的钱,几乎全买了地,苏荔也不拦着,没想到不到一年的工夫,学校成了气候,他们的土地一下子就疯长起来,宝宝不停的扩张,而那些聪明的商贾们也蜂拥而来,他们天天应付要买地的人不应接不暇,接受苏荔的
卖掉一部分土地,在学校的边上再盖上一排小楼,租T+生意,他们也就省得再烦了。
医学系其实是由苏荔的医馆和几位洋大夫共同组成的,吴谦和洋大夫们一起天天研究什么叫洋为中用,医学系有个好处,就是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