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章:科技受益者(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章:科技受益者(一) (第2/3页)



    在1935年德意志军工重建时期,一个恐怖的计划被重新提了出来,那便是‘列车炮’计划。列车炮最早的使用记录可以追溯到1862年,同盟国使用过。之后的50年里几乎没有什么大发展。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开发出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列车炮,如‘大贝尔莎’。‘大贝尔莎’是一种21厘米口径远程火炮,移动力有限,一般被配置在铁路交插口上的堡垒或特别军事基地内。平时停在隧道内,只在需要开火的时候驶出来。后期型的火炮身管长36米,射程超过120KM。大贝尔莎在战争中一直处于极度保密中,隐藏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尽管法国对于“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炮火”进行过调查,派出飞机进行搜索,但从没有发现过什么,一直到战后都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在希特勒当政期间,所信任的就是大炮主义,他个人坚信真理既在大炮的射程之内,为此把一战时曾经大力发展过的‘列车炮’计划再次实施起来,在‘大贝尔莎’列车炮的基础下,借鉴海军大口径炮的经验研究移动力更强,能更有效使用的列车炮。

    新型号陆续开发出了24厘米口径射程20KM的‘西奥多-布鲁诺K’,28厘米口径的K5E,由海军战舰主炮开发成的38厘米口径射程55.7KM的‘席格佛雷德K’,80厘米口径射程47KM的‘多拉’。28厘米口径计划最早被提出是一种利用现有的炮管和载具的方案,与21厘米口径的K12一起作为列车炮部队的主力研发。

    最初的设计工作始于1934年,设计要求是达到50KM的射程。开发过程中广泛地应用了之前所进行火炮理论研究所积累的经验。老牌厂家克虏伯的设计师们拿出了方案,该方案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均衡性,很好的操作行程,有效荷载下令人满意的口径。又经过对15厘米口径型号的对比实验,最终;口径定为28厘米(28-cmK5(E))。该炮与之前生产所有列车炮相比无疑是最好的。

    第一门K5于1936年正式服役,到1940年期间,从军工厂总共被制造出8门。从各方面来讲,K5的设计都很经典,简洁的载具,杰出的弹药搬运设备和装弹机构,又细又长的炮身是它呢称‘苗条的贝尔莎’的来历。K5从生产到使用一直处于高度保密中。到40年2月,已有8门试生产型进入服役。其中一些在汉诺威的HANOMAG工厂制造,该厂在之前制造过28厘米的KURZE和21厘米的‘永久的布鲁诺’设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始的时候出现了一些没有预料到的问题,主要是,该炮一共有12条膛线,咬合出了问题引起炸膛事故的发生。作为解决的方法,一批有更浅膛线的的炮管投入生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