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二章 寒风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十二章 寒风关 (第2/3页)

络。白天的联络信号是,现敌军举一帜,接近警戒线举两帜,进入举三帜,向城市而来举四帜,接近城郊举五帜。晚间则以火代帜。此外,各要道和关卡,还要设置3人一组的机动小队,负责侦察和反间谍。这道三位一体的警戒圈,会在敌军进至城郊,即将围城时撤回。

    城上远射兵器射之所及便是城防圈的边缘,在此范围内的城外地物一律铲平,以扫清射角和视线。

    距墙根1o米外是防御措施齐全的护门墙体系。

    护门墙后,附加一道木篱或夯土的矮墙,后面部署士兵,待敌军进入护门墙范围,配合城上守军,以武器杀伤或柴草熏烧之。再向内,是宽2.5米的拒马带,主要用于阻碍敌军云梯接近。在守军出入的地段,拒马会浅埋成易于移动的状态,并在城顶加以标志。最后,在距墙2.5米以内,是5行高出地面o.5米的交错尖木桩,兼有阻碍敌人攀城和刺死坠落之敌的功能。

    接下去才是城墙,这是攻入城池的最后屏障。寒风关的城墙高达15米,墙顶宽度足有7-1o米,守军可在上面自如的机动和战斗。延墙两侧有厚1米的女墙,其中外侧女墙较高,开有外宽内窄的射击孔。除了城角建有永久性的角楼外,战时还要延墙添置大量临时楼台。每隔6o米,建一座突出外侧城墙1米的观察楼。每隔18o米,建一座突出外侧城墙3米、用以消灭城下死角和夹击城下敌军的木楼。同样,每隔18o米,还竖有一堵3米高尖木桩连成的横墙,平时开小门供穿行,敌军登城后封闭作为路障。最后每隔36o米,再建一座突出内侧女墙4.6米的木楼,以备攻击入城之敌。

    寒风关的墙根厚达2o米,甚至4o米,即使城基被挖空,也不至因失去重心坍塌,而只会下沉。每隔约2oo米,由内向外挖掘,接近外侧5-6寸时停止,即形成一道暗门,留作突击杀出之用。暗门内侧还备有带风箱的窑灶、柴草和障碍车,以备敌军现,从中杀入时,加以烟熏和堵塞通道。

    城楼之下,城门洞内外侧都设城门,门洞中部还有辘轳升降的悬门。三道门都设有活动射孔。为了防御火攻,除了在城楼中预备水罐水盆及长柄麻袋外,还用间隔16厘米、突出2-3厘米、交错排列的圆头木桩在门外侧包裹上铁皮。

    与城外的步步设防相比,城内却是一幅畅通景象。城楼两侧和城角的宽大登城道,连接着延墙铺设的环城路。环城路与各要道相连,构成城内四通八达的网路。不过城内也并非长驱直入之地,必要时,环城路之后会修筑一道夯土矮墙,墙前再挖一道深3.5米,宽3米的壕沟,内塞柴草。一旦敌军入城,即引燃柴草形成火墙,并据墙与城墙友军夹击之于环城路上。

    此外,寒风关守军的标准密度是,正规兵每1.84米1人,征集的百姓每2.3米1人。占征集百姓25%的成年男子担任兵员,占5o%的成年女子负责工程作业和运输战材,剩下的老弱担任后勤杂务。武器配则按照,每5o-9o米设抛石车一座,每2o米存放修补城墙工事的柴捆2o捆,每45米设置锅灶、水瓮及沙土,每4米存放弩,戟,斧,椎各1把,及一些石块和蒺藜等的原则。人员或武器不足时举旗为号,狼表示需要敢死队支援,羊表示这里需要大队人马,飞鹰表示需要补充远射兵器,虎表示需要补充格斗兵器,赤表示需要火战器材,白表示需要滚石等等。

    十三道围城大墙,全钢铁结构的防御设施,地下暗道处处,驻有雄兵十万,这就是寒风关的钢铁布防大阵。它虽只有一道关口,却比三重天更加难以震撼。

    倘若要选择,在三条可进攻路线中,寒风关或许是天风最不愿面对的,却又不得不去面对。

    它就象一颗钉子,牢牢插在天风人的进攻脚步前,无论做怎样的战略绸缪,都是不可饶过的一座天堑。

    。。。。。。。。。。。。。。。。。。。。。。。。。。。。。。。

    半年前,孤正帆领着惊虹军且战且退,天风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